2012/10/11

建築系太操 新生入學1周就落跑

建築系太操 新生入學1周就落跑 - 校系停看聽 - 升大學 - udn校園博覽會:

2012/10/09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不少大學建築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常設挑燈夜戰趕作業,只希望能讓設計作品力求完美。 中原建築系/提供
大學新鮮人喜歡夜衝夜唱,但選擇建築設計相關科系的大學生,生平第一次熬夜看到日出,很有可能是因為設計圖或模型做不完。中原、淡江、東海等老字號的大學建築設計系,不少學生從大一就開始「爆肝」睡系館,操勞程度連家長也覺得吃驚。

大一沒結束 就有3成學生休學
新學年度開學不到一個月,淡江建築系已有兩名新生提出休學,中原建築系也有兩名新生還沒開學就先辦休學,總計新學期大一、大三、大五疑有六人休學,打算直接重考或參加轉學考。東海大學建築系是許多學生高分考取的第一志願,很少出現休學或轉系情形。
淡江建築系研究所一年級學生鄭博元直言:「設計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系上同學平均每周至少熬夜兩天,很多人開學第一周就被繁重的課業量嚇跑,常常大一還沒結束,系上已經有兩、三成學生休學重考。

2012/10/07

討論文學/神話不再


每年總有一些熱衷於文學獎的同學, 希望你們看看這篇文章

討論文學/神話不再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文學獎只是假象。散文獎項生產三到六篇散文,我很懷疑,真的有那麼多寫作人口嗎?文學獎究竟是把餅做大抑或稀釋文學?又或者,這是全民寫作的年代?然而文學從來不會是什麼全民運動(除了寫作,全民有很多比寫作這件事能夠做也做得更好更值得鼓勵的),除非我們把文學規範打散,從頭再來。更何況全民寫作是非自發性,被動的寫作狀態之下產生,有點命題作文的意味,跟地方文學獎一樣,背後太多跟寫作無關的政治或商業思考,以為這可以讓文學大興,無疑把文學過於簡單化。文學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絕非單一外力可以速成。真要鼓勵創作,不如辦幾份雜誌報紙,增加發表園地來得實在。地方文學獎多的是面貌模糊,聲口一致的親情散文。地方政府、參賽者,乃至於評審全都應該反省。

外包的悲劇:當我們把除了分數跟升學的事情都外包了出去

外包的悲劇:當我們把除了分數跟升學的事情都外包了出去 « WO! 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有志的臺灣青年常常這樣問:

「請問我要走財經相關的領域,可是我考不上財經系該怎麼辦?」

「我想創業,但我不是唸管理系,怎麼辦?」

「我想學行銷,但臺灣怎麼沒有教行銷的科系啊?」

不知道為什麼,在臺灣學生的眼中,好像非得要是一個科系,才能讓你去做相關的行業?或許醫師、會計師、律師這樣的行業,需要大量書本上的知識當作門檻,但是相對來說「行銷」、「投資」、「創業」這類的東西,反來就不是課本能教你的,但臺灣的有志學生,可能是因為在體制裡待習慣了,以為什麼東西都要配一個科系,唸完期中期末,才能開始去做。

簡言之,如果你要投資股票,為什麼不能自己主動去學?有Google,臺灣的書又這麼便宜,又有這麼多專業人士在網路上展開雙手接納你,並且從實戰中學習,為什麼不直接去學,非要等到財經系唸完四年再加研究所兩年?如果你要學行銷,為什麼不直接開一個粉絲專頁,去測試你的Idea?如果你未來要創業,為什麼不先去開始練習那些「在拿創投之錢該學會的事」?

上課有課表,下課有超級強大的補習班,每個月有段考,每學期有期末考,教什麼也都是學校規定好的,從「為什麼我該學這些」、「我該學什麼?」到「我該用什麼方法去學習」、「我該如何分配時間學習」、「我該如何驗收自己的成果」,甚至是「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這些問題沒人提醒我們想過,就算去想了,也因為從家長到師長,很容易都覺得這些問題「不重要」,而失去了方向。


外包的悲劇:當我們把除了分數跟升學的事情都外包了出去 « WO! 世界需要一個驚嘆!:



2012/10/05

讀那個會吃不飽!

讀那個會吃不飽! - 親子天下 - 親子育兒 - udn聯合書報攤


節錄:

我覺得挨了一記悶棍。會念書又興趣廣泛,迷上什麼都全力投入,這不就是年輕時我的寫照?平生第一次,我發現父母當年給我的痛苦是有意義的。如果我當年不是事先預知會有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會有一場可怕的親子戰爭,轉系就不會轉得那麼慎重,搞不好轉完還會三心二意,今天考慮學電影,明天又立志當人類學家。又,我進入職場後的一帆風順,恐怕也要謝謝我爸媽那句「讀那個會吃不飽」。那句話讓我永遠都在懷疑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隨時保持學習上的高度飢渴。

難道,我因此就鼓勵父母多跟孩子說「讀那個會吃不飽」?當然不,沒什麼真理值得冒親子失和的風險。何況,以如今產業變化之快速,讀什麼會吃得飽吃不飽,已經愈來愈難講了。五年前誰知道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將成為台灣四大「慘」業,害一大堆學電機的被裁員減薪?

我贊成的,是父母應儘早讓孩子對生涯選擇感到戒慎恐懼。畢竟會有「讀那個會吃不飽」這種話,真正原因並非父母重視吃飽,而是職場閱歷多年,實在看過太多被浪擲的才華,被渺視的夢想,被踐踏的尊嚴。父母都記得自己當年是如何單純得無可救藥,才會認為孩子如今一定單純得無可救藥。如果是這樣,為何不直接把所見所聞描述給孩子聽?也許等孩子上國中,就開始讓孩子用聽故事的方式,學到外面世界的殘酷一二。別光催孩子去念書,偶爾也分享一下自己或他人的職場點滴。這樣不只對親子關係有益無害,也可讓孩子早點學會緊張,才不會到大學和研究所,還以為自己有一大堆青春可以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