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30

甄選日文系 台大、東吳加考日文

甄選日文系 台大、東吳加考日文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日語雖然是高中最熱門的第二外語課,但仍屬選修,非必修課,不過台大、東吳日文系明年甄選入學,第二階段都要加考基礎日文或聽寫,占總分15-20%,已修過日文課的哈日族占便宜。

大學甄選入學招生簡章預計下月中旬發售,各校系甄選辦法已定,非英語系的外文科系,如德文、法文、韓語、阿拉伯系等,第二階段甄試大多不加考相關外語,但日文系例外。

以台大日文系為例,明年推甄、申請總共只招5人,學測占分50%,第二階段口試占20%、審查資料15%、基礎日文筆試15%。甄選台大日文系競爭激烈,每年至少近300人報名,入圍甄試者的學測分數很相近,會不會日文,成為勝敗關鍵。


台大日文系指出,選修日語課的高中生愈來愈多,也有人到外面補習班學日語,報名甄選台大日文系的,多少都懂得一點日語,甚至有人已通過3級日語檢定;台大日文系加考筆試,不會刁難學生,都是考基礎日語,且入學後仍會從頭教,考生們不用擔心。

東吳日文系每年招生3班共180人,其中推甄招30人,第二階段加考日文單字短句聽寫,要考生聽一個基礎單字或句子,寫出日文,占分20%,應試者也幾乎都有學過日文,有的錄取者相當優秀。

相較之下,政大、輔大等他校日文系,則不考日文筆試,例如政大日文系學測占分40%,小論文、審查資料各占15%,面試占30%。

「先學過日文的,不代表進日文系之後學得最好。」輔大日文系系主任黃翠娥指出,想學好日文,不見得要先學日文,但對日本事物要有狂熱,例如沉迷於日劇、日本漫畫或小說,等進日文系之後,才有爆發力。


黃翠娥指出,輔大日文系第二階段甄試不考日文,但會要求考生寫讀書計畫、考面試,希望找到最有興趣、潛力的學生。


她舉例,考生若是說喜歡看村上春樹的小說,就要能夠具體答出,看過村上哪些翻譯小說?最喜歡哪一本?為什麼?不能光用有興趣一句話敷衍過去;高中生的考試負擔夠重了,不需要加考日文折騰他們。


【2007/10/30 聯合報】
 

 


2007/10/11

大考例題》學測考觀念 指考題目長

大考例題》學測考觀念 指考題目長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7/10/06

大考中心昨天上網公布「公民與社會」的考科說明,同時還以同一試題舉例,區別學測和指考的不同,大考中心表示,學測考試內容比指考少,也比較簡單,此外,指考的題目也會比較長。

台北市成功高中公民與社會老師莊明鴻認為,舉例的試題確實成功區隔學測和指考的難度,但指考的題目太長,且經濟和政治題有城鄉差距,建議要改進。


 

大考中心「公民與社會」試題研發小組召集人張家銘表示,學測考的內容比較少,只考高一到高二共4冊,指考則從高一到高三共6冊,且學測比較簡單,指考比較難。

以例題C和D談到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學測和指考都考了法律的題目,但學測考兩人的親屬關係,是很基本的法律題目,指考則要推法定賈元春死後第一順位繼承人,就要利用所學來分析判讀。

至於例題A和B都考人工生殖法,張家銘說,這也可以看出,學測的題目比較短,指考的閱讀就長很多,因為指考也要考學生的閱讀能力。

莊明鴻指出,從學測和指考例題比較,學測題目是「中間偏易」,指考則是「中間偏難」,但指考的題目實在太長了,根本是考學生閱讀速度,且反面敘述應該講的更清楚,例如考題H,否則會造成學生誤解。

他也表示,政治和經濟等考題有可能會出現城鄉差距不公平的情形,以第6題來看,考的是10年來家戶平均所得,都市的老師上課可能會講,但他懷疑偏遠地區的老師對這類議題訓練不夠,上課不會跟學生提,大考中心應列入考量。

 

【2007/10/06 聯合報】

 

 
公民與社會 「考觀念 不死記」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市報導】

九八年大學學測與指考首度加考「公民與社會」,大考中心昨天公布考題試例,分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題型多以敘述式為主、或以情境方式命題。大考中心命題研究員謝政達指出,將多從觀念命題,不會要學生死記。

教育部昨天召開大學招生檢討會議,大考中心表示,明天將公布九八年大學指考「公民與社會」考題範圍及題型;經過一年測試後,明年九月再公布最完整的參考試卷及採計大學校系。

九八年起大學要加考公民與社會,大考中心調查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學系主任意見,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同意採計的比率達七成,其次為商管類、文史哲學類科。

其中社會科學相關的政治系、社會系、法律系有意採計公民考科的比率,都達八成以上。

大考中心雖然明天才要公布公民考科範圍,但多數高中在教育部之前召開的會議中已知,學測命題範圍一到四冊,指考命題一到六冊都考。

教育部已經決定九八年要考公民與社會,大學校系可以選擇要不要採計成績。據了解,多數社會類組大學的校系,傾向採計或加權該科成績;部分理工科大學,雖然不採計成績,但可能將該科列為入學門檻。

各大學關心校系之間競爭排名,是否採計公民考科可能影響推薦甄試考生報名人數,也會影響指考登記分發的志願選填,因此,昨天有大學教務長要求大考中心,儘早公布全國各大學校系在九八年要採計的考科數目。

【2007/10/04 聯合報】

 


考不好 是努力的動力

許甄妮:考不好 是努力的動力
 
【聯合報╱記者游文寶/桃園縣報導】 2007.10.11 04:09 am
 
當年考上錄取分數較後的開南大學,不但沒有讓同班的許甄妮及陳紀良灰心喪志,反而激勵他們向上,先後考上錄取率只有2%的中央大學企管研究所,令人刮目相看。天下無難事,陳紀良送給學弟妹一句話:「苦不苦─甘心就不苦;難不難─力行就不難」。

去年從中央大學企管所畢業的許甄妮說,當年考上開南大學國際企業系時,只拿到210分,雖然她在校成績維持「前段」,但因考量到部分企業雇主對「後段」大學畢業生似有偏見,造成畢業生就業不易,她決定以國立大學研究所為目標。


從大三下學期開始,許甄妮每天從桃園蘆竹開南大學通學到台北研究所補習班上課,大四那年順利考上中大企管所,當年共有2900人報名,激烈競爭,她成為60個幸運錄取者之一。

許甄妮說,「考大學失利,不見得以後就沒希望」,除了靠補習增加實力,她建議學弟妹,讀書要按部就班,而且不能間斷,考到那裡就要複習到那裡。

許甄妮去年從中大企管碩士班畢業沒多久,到一家規模很大的電子產業公司應徵,老闆二話不說就錄用她,她當下感到「擁有高學歷真好」。

許甄妮的大學同班同學陳紀良,90年考上剛開辦的開南大學,本來很「鬱卒」,但教學認真的老師鼓勵他「到國立大學研究所就讀」,從大三開始,就通勤到台北補習,畢業那年雖然沒有考上中大研究所,但許甄妮的表現給他很大鼓舞,因為後段大學的學生一樣可以考上國立大學研究所。

陳紀良決定重考,那段苦讀的日子,即使有問題卻無人可問,讀書沒有伴,必須強迫自己靜下心來念書,這種煎熬反而讓他「因禍得福」,第二年終於考上中大企管研究所,並於今年6月底拿到碩士學位,正準備服兵役。

陳紀良建議學弟妹,培養專業科目的興趣和能力,並加強英文能力,因為研究所多用原文書;且應多看天下、遠見等時事雜誌。他認為,不管私立大學或技職體系學生,只要對想做的事情充滿熱情、態度積極,就會成功。


讀師大 不一定修得到教育學程

讀師大 不一定修得到教育學程
 2007/10/09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陳雅萱/台北報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今年入學的新生只有40%可修教育學程,許多新生對此制度仍是一頭霧水,不懂為什麼考上師大不能修教育學程?也讓許多未來想當老師的同學們害怕自己修不到教育學程。為此,台師大教務處與學生會共同舉辦課程公聽會,和同學們面對面溝通有關教育學程及相關課程的問題。

因應教育部政策,台師大從93學年起開始限制修教程的學生人數。94學年以前入學的同學,學期成績平均須達70分以上才能修教程;95學年入學的同學僅70%才能修教程。根據台師大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最新公佈,96學年入學的新生,以各學系招生人數之40%為限,一共只有850人可修教育學程。

不過,對許多學生來說,唸師大的目的還是想當老師。歷史系新生吳同學發言說,自己是推甄上師大,選擇師大的原因就是想當老師,沒想到進師大後可能俢不到教育學程,讓她很煩惱。

台師大歷史系主任陳豐祥說,師大轉型是必要的,但絕對不是完全捨棄優良的師資培育的傳統。陳豐祥認為,40%的限制是一種假平等。他說,今年台師大的教師甄試的錄取錄有75%,他認為,教育部應該以教甄錄取率來分配修教育學程的人數比例,而不是讓每間有開設教育學程的學校,都維持同樣比例的學生修教育學程。

地理系主任陳國川則說,為了因應教育學程的人數縮減,地理系也做了配合的課程規劃,開設如環境監測與防災等專業學程,讓沒修教育學程的同學培養不同的專長。不過,陳國川也說,因為少子化,教程的人數限縮是必要的,但是,限縮的幅度和標準需要重新衡量。

限制教育學程的俢課人數也帶來另外的問題。國文系新生廖同學發言表示,能否修教育學程的主要篩選標準是成績的好壞,但是,每個人修的課都不同,老師給分的標準也不一樣,用成績篩選讓她覺得很不公平。廖 同學 說,媽媽甚至告訴她,修不到教程唸師大也沒意義,乾脆重考算了。

台師大教務長李通藝說,目前的篩選標準是成績的高低沒錯,不過,未來會考慮用排名或百分比等為標準,也希望納入品德或人格特質作為修教育學程的基本條件。副教務長張子超也承諾,未來會要求老師的評分必須有一定的標準,不能只是一味的給學生高分。

台師大校長郭義雄則在公聽會上表示,教師一職不再是同學們的唯一選擇,針對教育學程修課人數限縮,目前已要求各系所重新規劃對同學們就業有幫助的課程。他說,今年開設10個專業學程如基礎管理專業學程、財務金融專業學程等,目的就是想讓同學打破系所與師資培育的傳統,培養第二專長以利未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