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夢碎 碩士改行拿起相機
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
還記得「兩兆雙星」嗎?這個二○○一年政府喊出的產業口號,其中的一「星」就是生技產業,不少大學為了趕上這波產業熱潮,忙著把名稱已經退流行的動物系、植物系合併成「生命科學系」;不少學子也以為,只要念了生科系,就拿到了「生技新貴俱樂部」的入場券。
有聽過「矽導計畫」嗎?這個二○○二年推出,希望讓台灣「第二次產業躍升」,把台灣從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心,提升為全球設計與軟體大國的計畫,三年投資七十六億元,大學也因此擴增資訊、電子、電機、光電、電信等科系的學生。
一窩蜂 產業政策沒規畫
「一窩蜂」真是台灣難以擺脫的魔咒,無論是排隊搶購葡式蛋塔,還是攸關國家發展的產業政策與人才培育方針,總如一把又快又急的熱火,缺乏長遠規畫,燒過就算;留下的灰燼殘煙裡,是無數年輕人破碎的夢。
生技熱 熱血青年栽進去
婚禮攝影師陳明偉感觸最深,因為他曾是一個對生技領域有濃厚興趣的熱血青年。陳明偉在婚禮攝影界小有名氣,大家都叫他Brian;他說,當兵的那兩年正值台灣生技熱,退伍後他補習苦讀考上交大、陽明等名校的生技領域研究所。但當他滿懷生技熱情到研究所報到時,一位博士後研究員學長冷冷告訴他殘酷的事實:「光是美國大藥廠輝瑞一年的研發預算,就跟今年台灣政府對生技研究的補助差不多。」
學長的口氣很淡,卻在Brian心頭澆上一桶冰,事隔多年,他仍忘不掉心頭的那一抹寒意。
台灣人 非外國大廠對手
後來,接觸愈深,他愈發現,生技是砸錢的行業,選定目標研發,幾年內難見成果;台灣生技公司資本額有限,多半只能研發健康食品或檢驗器材,若要研發新藥,很難是外國大藥廠的對手。陳明偉說,多年下來,很少聽說哪個學長或學弟在台灣生技業界有很好的發展。
陳明偉念完碩士,終於看清:如果要在生技界發展,碩士學歷不夠,出來頂多找到月薪三萬五的研究助理工作,但他也不想再繼續砸錢、花時間拿博士學位。於是他改把攝影的興趣轉為謀生的工作。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觀察,大家光是看生技業未來出路可能比較好,就一窩蜂去念生科系,但是生科系的畢業生,只是提供生技業一小部分的人力,對生技公司而言,化學、藥學、醫學、工程、財經、法律、行銷、智慧財產、甚至物理等背景的人才都需要。
他認為,生技產業成功的關鍵,是如何將不同背景的人才結合在一起;原本念非生科領域,但後來再加強、充實生技知識,進入生技業,也是另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