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0

台大校園徵才 文院學生嘆

台大校園徵才 文院學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
 
2008/03/11    【校園特約記者劉于甄/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台大校園就業博覽會,三月九日在椰林大道盛大展開。190家公司去年九月就登記攤位,盼望這一天能招募到最優秀的人才。今年招募職缺由電機、商管二分天下,電子科技廠佔了八成,其餘攤位多半為金融企業,非相關科系學生大嘆,好像走錯地方了。


所有廠商中,有名氣的大公司人潮絡繹不絕,鴻海、SONY、聯合利華人氣十足,L’oreal攤位前圍滿了女性求職者,花旗銀行因為優良的儲備幹部制度,深受商管學生青睞。雖然廠商數量多,職缺種類卻有限,工程研發、產品工程人才是兵家必爭,其次多半是行銷企劃、金控理財,與少數的法律顧問缺。除了要求大學以上學歷,外語能力也是選才重點,許多外商金融公司面試全程以英文進行,英文表達能力不好的人,要進入知名外商公司,可說是難上加難


名氣不如人也無所謂,中小型公司各出奇招,有些請短裙辣妹沿街招攬學生,其他多半用填履歷送精美贈品戰術,吸引求職者目光。學生們逛校園徵才,除了為前程點亮一盞明燈,另一方面也是想藉機獲得精美贈品例如小風扇、手電筒、年曆、鍵盤清潔器等。


學生想找好工作,廠商想找好學生。會場中許多商管科系學生穿整齊套裝或西裝,預先準備好精美中英文履歷,發送給求職公司,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外商公司主管建議,善用關鍵字往往能幫履歷表加分,比如說:teamwork、aggressive、diligent都是很棒的人格特質,面試時整齊端莊的儀容絕對是選才的關鍵。


一整天下來,每個攤位收到數百份履歷表,但多半強調到攤位填履歷並不是選人唯一方式,求職者想得到理想工作,還是要把自傳、履歷電子檔投遞到公司人資處或求職網站,在家傻傻等面試通知,恐怕很難等到電話響起的一天。
 



台大文憑 不再是就業保證


2008/03/10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就業環境不好,台大文憑再也不是就業的保障。有鑑於人文、理工科系畢業生工作愈來愈難找,台大決定下學期將開辦「創意創業學程」,包括7門課共21學分,協助學生們在畢業後自行創業,包括文化產業等,不見得只能受雇於人。

昨天台大舉辦2008校園徵才企業博覽會,共有192家設攤,創歷年來新高,攤位綿延占滿整條椰林大道。但台大歷史、農推系學生抱怨,走完長長椰林道,一個適合的工作機會也沒有,「來的多半是科技業,非理工、商管的學生,幾乎沒有機會。」


台大畢業的學生也會找不到工作嗎?台大學務長馮燕坦言,景氣不好,台大理工科系學生就業不受影響,文學院學生則在就業市場上受到排擠,「有學生改去應徵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但現在企業人力緊縮,這部分最不會加人,求才量很少。」


因此,台大決定在本周召開教務會議,討論增設一「創意創業學程」。馮燕表示,這門學程主要目的在協助人文、社科的學生,因此,徵選時會提供一定的保障名額,「每收一個學科技的學生,相對就至少要收一個人文科系的。」

馮燕說,「創意創業學程」主要的課程設計就是科際整合,著重實習,學生們在畢業之前,要交出一套創業計畫;學生從大二或大三開始修習,預計2~3年可以修完,並獲得證書;人文科系的學生也將有機會與同校的理工、商管學生合作,「畢業後就可整組一起去開業。」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表示,未來21學分的課程中,至少有3學分是實作課程,且好的計畫還可與育成中心合作,成為學生自行創業的基礎。
 


2008/02/26

新版多益上路

新版多益上路 校園「到場考」仍採傳統版本

2008/02/12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

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台灣區代表表示,今年3月將推出新版的「多益(TOEIC)聽力&閱讀測驗」,難度並沒有變難,而在校園舉行的「到校考試」,今年仍是採傳統版本。


就同學的反應來說,有人覺得未來職場老闆會要參考新版成績,因此,選擇報名新版,但也有同學就是想考傳統版本。


輔大日文系的柯俊毅,因為知道學校有提供「到場考試」,初次就在輔大報名,去年12月再報考,因考試當天有事,而選擇到台灣區代表公司報名。他說,上次考650分,希望這次可以更好。


未來想在日商公司工作的他,現在是日檢、多益兩頭忙,並透露,日商公司要求英文能力更勝於日文。問到對新版看法,他認為聽力的「照片描述題」減少,因此覺得會變難。


輔大餐旅系四年級的曾亭瑋,未來則希望飛去美國求職,會參加傳統版本全是因為代辦中心規定,此次目標為750分。她說,是以自修的方式準備,參考書則是別人送的,平常也會以看電影、聽ICRT等方式練習英文。


首次報考的開南大學國企系大四的沈崇達,特別為考多益,到台北車站附近補習。會報名傳統版本,是因為先前都是以傳統型態考題來做「模擬考」。他也提到,會在家觀賞美國的NBA及MLB,提升外語能力。


另外,今年新增的「口說&寫作測驗」項目,是和新版的「聽力&閱讀測驗」分開報名,但上半年無法以個人方式報考,市場需求是考量原因之一。
 


自創英語環境 拿影集當老師

自創英語環境 拿影集當老師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台大外文系四年級的郭恬君,通過我國首次舉辦口譯考試,來自小康家庭、小六才接觸英語的她說,學英語不要花大錢,電視影集就是免費的英語老師,加上自創的「說英語」的環境,就可以讓英語頂呱呱。
 

郭恬君讀文藻外語學院英語科時,參加「2004全國大專院校英語演講比賽」時,以故宮文物介紹中華文化、九族文化村代表原住民族文化、台南古蹟及小吃象徵台灣閩南文化,流利的英文贏得評審讚賞,擊敗台大外文系、台灣師大英語系的高材生,勇奪冠軍。



近年M型化社會下,英語能力呈雙峰現象,然而郭恬君只是出身小康家庭,而且曾被視為「家族之恥」,儘管花很多時間埋首書桌苦讀,成績還是不好,直到國小六年級時接觸英文,啟動了她學習的熱情,命運從此改變。


累積英文實力有何「撇步」?郭恬君說,學英文不一定要花大錢,最重要是結合生活經驗,自己創造「說英語」的環境,再加上「勤說」,英語就一定會有進步。


她平常就很注意口語練習,經常利用上學途中路上看到的事情,用英文仔細描述現場的情景,回到家後也會以英文來陳述上課的事。

喜歡看電影的她,曾經有一個暑假,每天從早到晚看電視影集或是電影,開學後突然發覺自己英文突飛猛進。


廣泛閱讀英語資料及使用多元化的傳播媒體管道,也是郭恬君提升英語能力的撇步。她舉例說,可以利用Media Player上BBC數位網站,收聽線上英語,或者收看CNN電視新聞,都是不錯的方法。


多參加比賽爭取出國機會,也是郭恬君省錢拚英文的方法,像她得到全國大專院校英語演講比賽冠軍,得到美東來回機票及一個月家庭住宿招待,不必自掏腰包也可以遊學。


【2008/02/26 聯合晚報】


2007/12/19

選擧的英文詞彙 Election Glossary

選擧的英文詞彙 Election Glossary

最近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選擧,選擧新聞 (election coverage) 占據了媒體相當大的版面,臺灣的立法委員選擧也即將在周末投票,競選活動也到了最後緊鑼密鼓的階段。因此藉這個時機來談一下有關選擧的英文詞彙也許不無意義吧?

“elect/election” (選擧)一詞,源自 e-(out) + legere (choose) –選出,而leg-或 legere 同時也是 intelligent, diligent, logic, dialog, legal 等詞的詞幹, 因此挑選候選人要考慮她/他是否 intelligent (有能力、智慧),diligent (勤於出席、問政),logic (前後一致、腦筋清楚),dialog (願意溝通), legal (用合法手段)。



選擧是用選票來決定,而不是以武力來定勝負,是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機制。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麥爾坎‧艾克斯 (Malcolm X) 1964 年4月在底特律的一場著名演說 “The Ballot or The Bullet” 中控訴白人的宰制,鼓吹黑人用選票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來監督國會議員是否支持保障黑人及弱勢族群不受歧視的民權法案,促成國會在三個月之後通過該法案。 ”Ballot or Bullet? 紙彈還是子彈?” 遂成傳誦一時的名言,道出民主與極權的分野,在民主國家改變可以透過選舉 (The Ballot)達成,在極權國家,只有武裝革命(The Bullet)才能造成改變。

候選人競選活動英文叫 campaign,她/他們通常有一群助選人員 (canvassers),俗稱「抬轎者」,替她/他們助選或抬轎 (canvass),因此「拉票」, 「抬轎子」都可以說 canvassing。

候選人在選區內巡迴競選演說叫 stump speech,因為以前在美國,候選人每到一地,往往都是站在木樁上對選民演說 (on the stump),因此僕僕風塵到各地發表競選演說 (a campaign speech) 就叫 stump speech。在英國, 則有 Hustings 一詞意思類似 stump,Hustings指候選人發表競選演說 的raised platform (墊高的平臺)。

募款餐會英文叫 fundraising party,造勢大會叫 a pep rally ,“(幫人)站臺(演說)”叫 endorsement speech,挨家挨户拜票 (door-to-door canvassing),到了選戰緊鑼密鼓的階段則有所謂的掃街(拜票) street canvassing,針對尚未決定投票對象、心意未定的選民 (courting the undecided voters),希望選民能投自己一票的催票(drum up votes)活動,催票活動有時也由選務機關發動,盼能提高投票率,叫 get-out-the-vote campaign,簡稱GOTV。

最後則由選民投下神聖的一票 (cast their votes),等待選舉結果 (poll results)。


作者:蘇正隆
台灣翻譯學學會理事長
任教國立臺灣師大翻譯研究所 「筆譯專業」等課程
http://tati.org.tw/?p=38


選系比選校重要?

留英碩士 丟200封履歷仍無頭路

聯合新聞網 2007/12/18   
  
高學歷=高失業率?人力銀行最近調查今年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居然有25%碩、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其中還有畢業於國內知名學府中文系,又是留英藝術碩士的求職者,兩個月丟了200多封履歷,至今仍是無業一族!
 
  27歲的吳小姐5年前畢業於台大中文系,隨後赴英深造藝術理論,今年9月頂著碩士光環回台,之後狂丟200多封履歷,沒想到面試機會居然不到一成,期間曾有機會到博物館任館長助理,但需要24小時待命,她退避三舍;去網拍平台當業務,她說壓力大,至今只能窩在家裡。


同樣是今年才從英國深造回國的魏小姐,大學念政大社會系,在英國研讀中英口筆譯,剛開始找工作時,魏小姐信心滿滿,沒想到台灣翻譯市場胃納量不大,只能接零星case;轉找行銷職位,又被要求要有商學背景;甚至面試時更被主考官虧:「很多國外回來的都眼高手低。」搞得魏小姐很沮喪,想說乾脆重回校園深造算了。


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分析,高學歷教育多以學術、管理、專業訓練等中高階職務為主,求職者對薪資、工作待遇的期待也比較高,但卻忽略實務經歷的弱勢,眼高手低也造就「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


社會新鮮人「薪」情如何?調查也指出,碩士學歷34,186元,比學士起薪高出1萬多元。


再分析各學系薪資水準,以大學為例,起薪最高前三名為醫藥、衛生學群25,733元;理工、資訊學群24,683元;法政、社會、心理學群23,829元。最高的醫藥衛生學群與最低的傳播、教育、體育學群相差3,550元。


問到應屆畢業生求職情況,竟然有4成8新鮮人學非所用,其中又以文史、哲學、外語相關科系畢業者,學非所用情況最普遍;醫藥、衛生相關還有資工、電機相關科系,學非所用情況最少。


【2007/12/18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
 
 


2007/11/15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


作者:張忠謀 2007.11.07/天下雜誌第384期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首先是「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件事是「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個,「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瞭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瞭解。徹底瞭解比你看了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瞭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來說,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瞭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在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唸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瞭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個,「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瞭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分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

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分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分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獨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
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

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