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李振清(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 立報]
面對21世紀國際化挑戰的當代台灣學生,若要學好英語文,則須從落實價值倫理做起。荀子《勸學篇》有這麼一句深具時代性的話,可用來叮嚀時下的年輕學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讀書不求甚解,或僅想短時間就精通英(外)語文,不但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務),而且是很危險的事兒。著名的18世紀英國大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就以他那家喻戶曉的詩篇《批判論》(Essay on Criticism),在第15至18行中,表露跟荀子《勸學篇》相同的現代理念,極值得全民省思:。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Drink deep, or taste not the Pierian spring:
There shallow draughts intoxicate the brain,
And drinking largely sobers us again.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Part ii.)
筆者經與世新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洪國樑教授、人社院同仁李立行、黃佳珊、牟書萱等小姐,以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外文系李文肇副教授討論後,將Alexander Pope的警世名言詮釋如下:
膚淺之學乃危殆之事;
窮經深探始能品嚐百靈甘泉。
淺沾使人徒入迷津;
飽學深思終可戒懵增慧。
台灣的青年學生大都很聰穎,優秀學生遍佈全國各地,可是亟需力行荀子和Alexander Pope的睿智之言,始能終成造福社會的大器。今(2006)年的大學學測中,有159人考得滿級分外,全世界12萬多人報考的「全美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AMC),在今年3月11日公布的第10及12級成績中,近半數參賽台灣學生拿到高分,表現極為突出。對於這種傑出的國際表現,我們理當引以為傲。然而,誠如筆者在本專欄的「資優生的英語文能力培養與提昇」(3月1日)所擔心的:這些資質聰穎的高中生,能否以現有的基礎,在未來進入大學之後,持續地在專業與英語文上,全方位發展,這才是大家應該關心的重點。
九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啟麟教授憂心地指出,「台灣學生的AMC表現,隨著年齡增長,領先全世界的幅度愈來愈小,而且『推理』能力薄弱、中文程度退步,值得教育界關切。」曾經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的顏啟麟博士,對台灣學生數學能力的憂慮,正如同筆者對他們的英語文學習與未來人格發展之擔心一般。即使是資優生,若缺乏前瞻性的教育政策、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則顏啟麟教授所指出的年齡增長,表現反不如預期理想之現象,將會持續發生。在英語文方面,這種大學生現象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了。
台灣大多數的學生要等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才會開始領悟為學之道的真諦,然後悔恨在大學裏沒能及時把握學習機會。於是為了職場與工作的需要,得在畢業後另外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到補習班認真專注地「重新學習」原本已在學校裏教授過的英語文。
今年年初,我利用機會在南陽街參觀某補習班的進階英語教學。看到大批年輕人認真研習的態度,以及老師的教學內容後,我著實感慨萬千。為什麼在大學裏可順理成章地培養好的英語文知能,要繞一大圈後,又從原點再出發!這種不幸的現象,正在台灣社會中惡性地循環著。
以台灣北部地區一所新興的知名學府為例。該校為了落實教學品質的提昇,不但積極啟蒙新生、輔導在校生敦品勵學,而且對畢業校友仍然保持聯繫,並延伸在職輔導。2006年初,該校經濟系對已畢業的校友進行了一項全面性的問卷調查。其中,「畢業後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一項,高達47.1%的校友一致的答覆是「英文不好」。相對地,認為專業不足的僅有26.5%。這項驚人的事實,也反映出當前大學生英語文能力的日漸衰退。
另一具體的數據是2005年大學評鑑中發現的現象。在10所重點國立大學中,平均有39.9%的學生反應進入大學後,英文「沒進步」。為了因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挑戰,以及英語文能力欠佳的窘境,各大學院校莫不卯足全力,在教育部的政策要求下,鼓勵學生參加「全民英檢」(GEPT)、托福(TOEFL),或開設「全英語教學」課程。問題是,沒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任何教育措施,都會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
今(2006)年2月24日,我應邀參加北區技專校院「全英語教學知能研討會」,並跟與會的大學教師們討論時下各學校所關心的英語教育問題。既然全國的大學校院都不遺餘力地努力提昇高等教育品質、追求教育國際化,因此,我就以「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挑戰與策略」為題,從台灣進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高等教育挑戰,到提昇英語教育與全英語教學的品質策略,我以個人蒐集的最新資訊,並利用Power-Point圖文並列地向大家說明。同時,我鄭重呼籲,各大學應該輔以大一新生的啟蒙與輔導為配套措施,以便藉人文素養的提昇,將新鮮人導入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與正軌,如此方能有效逐步加強英語文能力,然後帶動「全英語教學」;否則,要讓當前技專校院,或普通大學的學生接受全英語教學,任務極可能會很艱鉅。
果如所料,老師們接二連三地表示他(她)們的焦慮:學生英語文能力太差,如何推動「全英語教學」?這更讓我聯想到參加教育部一項有關提昇全國技職大專校院學生英語文能力的政策會議中,數位與會的校長們抱怨,有些大學生絲毫沒有英語文的基本知能,需要從ABC開始教起;部分學校只好聘請「專業教師」專門輔導這些「大學生」的「基礎英文」。
今天台灣的高等教育重大挑戰之一,是學生鮮少下功夫勤學英語文。當英語已經成為無所不在、無往不利的國際語時,不懂得英語,不但處處吃虧,也等於失去了更上一層樓的競爭機會。對英語文的認知與持續學習,也等於為各人開了一扇人生的方便之門。20世紀網路科技的發達,與資訊平台的普及,提昇英語文能力,外加積極進取、倫理誠信、創新價值等選項的落實與否,可以決定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未來。韓國和新加坡的崛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範例。
根據報導,目前128萬名大學生中,高達30萬人有憂鬱症及英語恐懼症。許多大學生熱衷上網聊天、晚上熬夜、早上起不來、上課遲到、課間吃東西、睡覺、作業抄襲、流行「共筆」。這也是對英語文及其他外語學習的嚴重障礙。難怪國科會(3月8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針對台灣各大學院校的特質與狀況、學生素質、學習行為與表現的調查研究報告中,發現半數大學生不喜歡唸書,「每天K書不到一個小時」。這種現象以大一到大三的學生為烈。調查也發現,公私立大學的新生剛入學時,均有超過40%都滿懷雄心壯志,打算學好英文,畢業後出國深造。但到了大三,還打算出國留學的人數,明顯下降了一成左右;大四畢業時,比例更低。歸根結柢,學習動機薄弱,一般課程很難學好,英語文尤然。既然英語文能力差,出國深造的意念當然會動搖。
面對當前全球化競爭、價值創新理念普及,與2050的「金磚四國」(BRICs)之興起,大學畢業生「英文不好」,就業求學均會備感艱辛。個人如此,整體國家亦然。如何借助荀子和Alexander Pope的睿智,輔導、啟蒙大一新生體認高等教育的特質、重建價值倫理,並以邁向國際化的思維做為積極努力與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基礎,才能有效提昇英語文能力的學習成效。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深切體認的高等教育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