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3

如何選填志願? 這位高中校長提出6點建議

如何選填志願? 這位高中校長提出6點建議

2019-03-07 12:03聯合報 記者黃寅╱即時報導
考完了學測,今年的高三學生即將選填志願,如何才能填出一份符合自己想法又能達成的志願表,常令學生乃至家長焦慮,台中市僑泰高中校長溫順德提出幾項考慮因素,值得學生們參考,分別是:
一、找出興趣、集中領域:因為可以選填6個系,清楚自己的方向並集中在同一個領域,才不致後來為了準備不同領域的備審資料或口試手忙腳亂、浪費了精力。例如若同時選填中文和管理,就屬不同領域,等於要花兩倍時間準備。
二、按成績務實選填、不打高空:建議把可選填的6個系區分為2個屬於挑戰的系、2個屬於門當戶對和2個屬於保險的,可以有攻有守。學生們可以上大考中心網頁,找到人數累積表,以今年的成績反推去年的成績,找出實際落點,例如今年的某科的9級分,也許只是去年的7級分,如果只看今年成績選填,反而可能誤導。
而所謂的挑戰,是指選填高一個級分,門當戶對是與去年相同,保險則是高2至3個級分。
三、核對甄試日期:因為可以選填6個系,如果未注意面試時間,使得其中有時間重疊,例如若6個系都同一天面試,因為不可能一天跑6個地方,等於只選了1個系。
四、趨吉避凶找出有利自己條件的系:當看到好幾個系都有可能,應進一步瞭解甄試項目是否要口試、學科筆試或只要備審資料即可,例如口試能力強但學科成績弱的,應選擇口試分數比重大的系,學科強但口試弱的就選擇口試比重低的。
五、最後總分計算:例如兩名學生的國、英兩科級分雖同,但不同的系可能還要加計社會科成績,或在社會科有加權,最後成績加總後,錄取排名就不同;因為差距都在零點幾分間,所以務必了解最後的總分。
六、比對今年和去年各系錄取名額:各系的錄取名額多寡會影響錄取分數的升降,錄取人數多,分數會下降;錄取人數少,分數就會提高。
溫順德說,今年學測首次可以只選考4科,有7成的大學校系篩選條件都變了,學生應注意瞭解今年和去年的變化,選填志願時才能符合實際。

2019/03/06

赴中國大陸就讀的正負評估,台生準備好了嗎?

張五岳/赴中國大陸就讀的正負評估,台生準備好了嗎?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自從2010年我方政府通過《陸生三法》後,兩岸大專以上學生赴對岸就讀不僅有法可依,也逐漸增多。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大陸針對我高中畢業生赴大陸就讀,相繼開放先是以「頂標」,再而「前標」,到2018年則以「均標」的台灣學測成績,即可直接申請到中國大陸的308所一流大學,經過面試後擇優錄取。各校申請時間不一,時間從2月底持續到6月。
由於開放到「均標」成績,即可申請,致使台灣高中生開始申請赴大陸就讀人數逐年增加。根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台灣在中國大陸就讀有學籍的台生約11,851人,短期交流的研修生約2,107人;同時間中國大陸在台灣有學籍的陸生約9,462人,每年研修生約25,824人。
台生赴陸就學的主要原因
根據個人研究,近年來中國大陸對於台灣青年學生,爭取前往大陸就學與就業可說不遺餘力,特別是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更是加大力度。據了解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就學主要基於下列原因:
一、中國大陸集中資源給予頂尖大學,致使在世界排名不斷強化,促使台灣學生,特別是對於台灣非頂尖學生也可以以台生身分,進入中國大陸學生萬中挑一的大學就讀。
二、中國大陸一方面給予台生入學「超國民待遇」,在生活與畢業後的工作與創業也逐步給予台生「同等待遇」,致使台生把前往中國大陸就學,作為畢業後累積人脈了解市場的跳板。
三、台灣的醫學院係台灣學生競爭最激烈的學院,但在中國大陸並未像台灣那麼熱門,促使許多台灣學生選擇赴中國大陸就讀中西醫藥學院,據統計在2010年《陸生三法》尚未通過前,台生前往中國大陸就讀有四分之三是就讀醫藥相關科系。
四、是許多父母在中國大陸經商或工作,因此也讓自己在國小與國、高中較為年輕的孩子前往大陸就學,而非只限廣東與上海的台商學校。促使台灣學生赴中國大陸就學逐步年輕化現象。
台灣學生前往大陸就讀對台灣有何影響?此一議題雖屬仁智互見,但明顯的影響乃是對於台灣各級學校的招生,逐漸產生壓力。眾所皆知,由於近年台灣出生率下滑,加上台灣目前擁有157所大專院校,1,043所高中高職(含進修部),732所國中,2,630所國小,從大專到國小,除了少數明星學校外,大部分面臨到學生減少與招生不足的困境。
北京大學。 圖/中新社
北京大學。 圖/中新社
有意前往的台生,該作哪些準備?
雖然海峽兩岸語言文化相近,但由於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仍然存有若干差異,因此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就學,也必須要做好各項功課準備。
一、兩岸教育體制乃至師生關係,甚至是校園開放程度不盡相同。如在中國大陸大學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內設有共產黨與共青團。師生的互動關係較為垂直而非如台灣的平行,如果是研究所則是採取師徒制,而非台灣的學分制,寫論文時再找指導老師。
老師與同學在課堂上及校園內,不會對共產黨、領導階層有太多批評,也不會對西方民主有太正面的評價。這跟台灣大學校園內對於政治議題自由討論、大鳴大放的風氣截然不同。
二、目前中國大陸大專學校眾多,但我方教育部只針對155所大學與高等教育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與191所專科學校,共346所大專院校學歷承認。其餘學校學歷則不被我方政府採認。
此外根據現行法律政策規定,我教育部對於不論是台生或是陸生,在中國大陸就讀我《醫療法》所稱的醫事人員學歷,則一概不承認(如中西醫師、牙醫、藥師、醫檢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諮商心理師……等),縱使讀的是北大與復旦醫學院等相關科系,也一概不承認。
三、由於大陸頂尖學校很多都是各省市狀元的高材生,加上大陸學生普遍主動用功專心課業,故而也容易讓部分來自台灣「低分高就」的台生,在學習與功課上跟不上,甚至產生嚴重的挫折感與負面效應。加上除了校園以外,中國大陸的政治、社會、文化,生活(如都用行動支付與使用漢語拼音書寫作業),甚至最重要的醫療看病與言論、網路自由(涉及政治部分),更跟台灣大不相同。
因此,衣、食、住、行、育、樂與思想等各方面也都必須做好準備,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的國高中生前往大陸就讀高中與大學,更要做好準備。
四、北京對於積極爭取台灣青年前往大陸就學,並給予與大陸學生同待遇,不諱言自有其透過社會經濟融合,形成兩岸一家親,共同追求北京所強調的,「國家統一與民族偉大復興」的最終政治目標。因此,台生在中國大陸自然不宜過度去碰觸被視為禁區的敏感議題,同時也難以擺脫中國大陸對於台生所要做的政治工作,不論是潛移默化式或是公開宣示表明式。
面對北京對我青年學生的統戰,究竟短期成效為何?吾人蒐集兩岸各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臺灣青年赴陸就學、研修,至多僅能達到化解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效果,但在改變國家認同上,目前並未出現有顯著的差異與改變。
有些研究也發現陸生來台就學,也促使不少大陸青年在心理認同層次所造成的改變。來臺交流帶給大陸青年在民主、法治、自由、開放、多元的衝擊,也與一般沒來過台灣的大陸青年大不相同。
是以,面對兩岸的教育乃至交流雙方都應少一點政治考量,多一點教育專業。

2019/02/18

大學提醒:書審資料「重質不重量」

大學提醒:書審資料「重質不重量」

學測成績將於2月公布,可用來報名大學個人申請。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錄製懶人包影片,提醒書審資料重質不重量、自傳要凸顯個人特色等審查重點,以利考生準備;中央大學今年也提供準備指引,例如各學系審查的重點項目,引導學生準備更有內容的自傳與讀書計畫。
108學年學科能力測驗已於1月25日、26日考完,成績將於2月25日公布,考生可用學測成績報名大學個人申請招生管道,個人申請管道3月開始報名,考生通過第一階段篩選後,仍須參加第二階段甄試,包括書面資料審查和口試等。
招聯會邀集專責大學招生事務的教師和主管,錄製書審資料懶人包影片,讓考生了解大學端怎麼看備審資料,在寒假期間可以先作準備。
義守大學副校長周兆民表示,大學看備審資料,最重視興趣性向特質與報考學系是否吻合、修過相關課程的履歷,至於參與社團、校內外活動的經驗,大學重視的是「質」,希望看到從中學到什麼和反思,而不是當過幾個社長這種「數量」。
自傳方面,周兆民指出,大學期盼看到有溫度的自傳,而非「罐頭式」自傳,對於家裡有多少人、排行、父母的教育採取開放及自由的態度等內容,看不出學生的特質與潛力。自傳資料應呈現出主動積極的態度,對未知事物具有探索的好奇心等。
靜宜大學教務長林家禎則提醒,考生準備自傳、書面資料重點是「如何凸顯個人特色」,但別寫得天花亂墜,因為大學教授能分辨,也會利用面試機會測試。個人申請書面資料只看高中階段,至於國中小的獎狀,除非具有特殊性且與申請校系的動機有其一貫的脈絡,否則不用特別列出。
為協助考生準備個人申請的備審資料、中央大學今年在招生組及各系網頁上公布「個人申請備審資料審查重點與準備指引」。中央大學教務長王文俊表示,過去在審查學生的備審資料時,經常發現學生不清楚學系重視的點在哪裡,因而犯了一些錯誤,如罐頭式自傳、流水帳般介紹自己家庭、拚命堆疊獎狀或證書等。
王文俊指出,教授在審查學生資料時最重視「學生的特長、與學系的連結」,這次公布的備審資料審查重點與準備指引,能讓學生清楚知道學系審查的重點項目,更將學系想看到的備審內容列成問題型式(例如請說明你的哪一點人格特質適合就讀資管系、你做了哪些準備具備就讀資管系的能力),引導學生撰寫自傳與讀書計畫。
中央大學教務處招生組長周弘偉提到,公布備審資料審查重點與準備指引是中央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中重要的一環,希望透過準備指引,引導學生準備更有內容的備審資料,學系再透過評量尺規做更適切的評分,協助學系找到更適性的學生,另外也可銜接未來111學年度考招新方案,讓各系未來更全面地進行專業化審查。
今年大學學測。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余承翰攝影
今年大學學測。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余承翰攝影
origin: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647443

2019/02/13

掌握自傳10大要件,讓對方感受「我就是你要的人!」

掌握自傳10大要件,讓對方感受「我就是你要的人!」


作者:蔡淇華 
一月底學測結束後,高三生就要展開申請大學備審資料的工作了。如何在一千字左右的篇幅中,讓教授們認識你留下印象,甚至願意給你高分,進入理想的大學,你需要知道這10個寫好自傳的祕密。
不管是申請大學或是獎學金,甚至找工作,都需要寫自傳,透過這短短的一千字讓陌生人快速的認識你,並留下深刻的好印象。若自傳還是從 「我來自一個小康家庭,家裡有......」恐怕已經輸掉關鍵的開始,而不自知。
寫一篇好自傳有方法,以下十個要件,會讓你自傳與眾不同。

第一要件:具體的細節

一位學生拿到了鴻海教育基金會的10萬獎學金,我們看看他的範例:
「念的是機械,因此打工我選擇相關的『巴士修理』,這可以結合理論與實務,而且我發現『修巴士』和『修飛機』的原理很類似,因此,我決定日後成為一位飛機修護員。但因為飛機修護單都是英文,我也要努力學習英文。」
因為有細節組成的邏輯,我和同組評審都決定選這一位。他的學業平均只有80分,另三位競爭者雖然平均95分以上,但因自傳「缺乏具體的細節」,成為遺珠,他們的表達典型如下:
「在學校我努力學習各種課程,課餘我會打工,我希望念好商科的各種專業,未來成為商場的生力軍。」
評審讀這種自我介紹,像是霧裡看花,會思忖:「各種課程」是哪一種課程?「打工」是打哪一種工?「商場」又是哪一種專業領域?
可以發現,名詞沒有縮小範圍(narrow down)的過程,具體細節出不來,表達的效能因此大打折扣。

第二要件:量化,更有感!

基金會的主管也分享相同的經驗談:「申請『科技獎學金』的台灣學生,寫出的研究計畫常有『語焉不詳』的問題,我們必須很辛苦的去猜測他們的意思,但是國外被訓練過的台生就不一樣了,他們會說出研究產生『多少』效能、可以造福『多少』人、以及後續的應用領域『數量』等。他們的量化,讓我們更有感。」

第三要件:找到對方需要的連結--我是你要的人!

其實寫任何的自傳,表達的重點只有一個:我是你要的人!方法就是「找到對方需要的連結」。
例如若是要申請急難救助獎學金,就要說出自己正面臨的急難;若是特殊選材,就要凸顯自己有多特殊;若是文學系,當然有作品者會優先勝出;若是資工系,要提供程式能力的證明。
曾聽一位資工系教授分享:「程式寫的好的人,常是一些宅男性格的人,因為他必須非常專注,才能抓出Bug(程式漏洞),因此,內向的性格,念資工反而加分。」
許多人在自傳中詳細介紹家庭背景,卻沒有提供對方需要的訊息,非常可惜。總之,整篇自傳,不管是個性、修課、自主學習、社團經驗、或是閱讀檔案,都要扣緊評審想要的連結,去證明,我就是你要的人!

第四要件:嵌入小標,重點分段

「為何每個人都寫成一坨?」
「為何每段都那麼長,好難找重點喔!」
在審查會上,每個評審都發出一樣的嘆息。
其實表達的準則就是「受眾思考」,要方便閱讀。所以記得,超過15個字以上就要標點;超過5行,就可以分成一段。還要重點分段,像這一篇文章一樣,嵌入小標,便利快速擷取訊息。

第五要件:最吸引人的,放最前面

在推疊如山的資料中,要選出想要的人選,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寫完一份自傳後,記得挑出文中最亮的一部份放最前面。
例如一位學生在自傳中,以「起承轉合」介紹自己的家庭、求學、以及打工經驗,我在最後讀到一段:「在札幌海產季特賣會中,我曾四天達到日幣120萬的銷售額。」發現這段很亮眼,建議他放在前面,改成「累了,喉嚨也沙啞了,但我仍繼續微笑,繼續吶喊,在札幌海產季特賣會中,終於達到四天日幣120萬的銷售額。」
這段有量化,有對比張力,快速突顯求職者的人格特質,很吸眼球。符合行銷學的AIDA寫法:先勾起注意(Attention),再引發興趣(Interest),讓受眾有欲望(Desire)繼續閱聽,最後再引發行動(Action)。

第六要件:做過功課,證明你多想要

申請一個校系,一定要對其歷史、師資、課程、甚至企業實習做過功課,並與你的修課計畫做結合,這會讓你快速「跳出來」!當然,申請進入一家公司,也要對他們的市場區隔、以及未來展望,仔細研究一番。
就像那天一位評審分享:「其實我的評審標準只有一個,讓我看到你的用心,證明『你很想要』。」

第七要件:試試可以「跳出來」的設計

「我真的不排斥有創意的自傳,像是畫個圖,弄個表格之類的。」那日一位評審提出他的意見:「像這次申請,沒有立框架,申請人如果可以發揮巧思,不只使用千篇一律的文字,更容易跳出來!」
就像一位想當廣告文案的學生,原本用傳統的散文書寫,結果半年投了20份自傳履歷,只獲得二次面試機會,但都未被錄取。我請他轉化成6張海報後,投兩家公司,順利獲得錄取。

第八要件:注意篇幅

今日的「時代美學」是「由簡馭繁」。
矽谷要求的履歷表,已從一頁半縮到一頁,日本的公司大多只要求半頁。申請美國大學的線上自傳大多要求500至650字。所以一定要言簡意賅、切入重點、給具體資料,刪除所有不能承載意義的冗詞贅字。

第九要件:創新的切入點

好的切入點證明申請人有創新洞見(insight),這對今日多樣性(diversity)的錄取標準而言,非常加分。
例如2016年美國德拉瓦州高中生史婷生(Brittany Stinson),在大學申請論文中,將Costco超市購物比喻為對生命的探索,結果獲得6所美國最頂尖大學錄取。
又例如學生鼎鈞喜歡摺紙,他說摺紙有高深的數學幾何原理,安全氣囊及太空登陸艙都必須使用。結果他申請MIT時,展現他摺紙以及油畫的才藝,符合MIT培育具有「STEAM」特質的學生。(「STEAM」代表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與Math數學。),最後獲得錄取。

第十要件:過程勝過結果

學生漢均錄取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國中央聖馬汀設計學院後,分享他的經驗:「面試官不斷問我構思作品、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他說這些比我得過甚麼獎還重要。」
在這個大小比賽令人眼花撩亂的時代,一張獎狀有時很難說服你的能力,但具體的「構思、以及解決問題過程」,卻可以很真實的呈現你的素養。
最後請記得,許多面試官會針對自傳的內容來發問,如果自傳內容吹了牛,一問一答就會馬上破功。所以在自傳中要留下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部分,為面試題留下線索!
寫自傳的過程,也是最好回顧自己人生的時刻,預祝各位學生透過真實和精采的自傳,都能遇到最可以讓自己發揮所長的伯樂。

2016/10/20

考大學應該選資工? 還是選資管?

很多人對「資工」和「資管」所學為何?傻傻分不清,因此常常有人選錯系。
簡單說,性格有著「阿宅」傾向,喜歡跟機器溝通多於和人溝通,可以考慮資工;個性不排斥與人溝通,興趣廣泛的人,相對適合念資管。
資工與資管所學的差別?
「寫程式」是資工和資管都得學的,只是資工的程式要學得多,他們設定學生未來的出路就是當「軟體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韌體工程師」等等,所以在學期間除了要學程式語言外,還要修很多的數學例如線性代數、離散數學,以及各種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等等。資工要學得好,數理邏輯不錯的人比較吃香。資工系訓練在於未來可以有能力開發各種大型系統和應用軟體。
資管系則是偏重於系統應用,所以在學期間除了基本程式設計及資料庫應用外,還要學經濟學、統計學、電子商務等等商管課程。學生未來將進入各行各業扮演資訊專案管理及應用的溝通角色。
同時設有資工系和資管系的大學,常常兩個系分別隸屬理工學院及商管學院。如同中央大學資工系屬於資訊電機學院、中央大學資管系則是管理學院。
資工系的出路
資工系畢業生除了進入軟體公司擔任軟體開發工程師外,許多大型企業尤其上市櫃公司,內部設有資訊系統開發部門,都需要資工專業投入;另外,在IC設計公司需要韌體工程師,多半也都是資工系畢業生的天下。所謂韌體就是驅動硬體裝置的驅動程式。
開發系統每天的工作就是與程式語言為伍,需要冷靜、清晰的邏輯分析。程式開發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神,電影裡常看到的程式天才,描繪的就是資工人的寫照。
資管系的出路
各行各業都需要資訊人才,然而非資訊產業所需的資訊人力,多半不需要特別專精的程式撰寫能力。
多數企業要的資訊人才,其專長在於具有資訊基礎觀念的資管人,懂得與企業內部的業務單位和工程師們溝通,開發出解決企業營運管理需求的系統,例如銀行要導入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一定會跟大型軟體公司合作,此時銀行的資訊部門,則要扮演內部業務單位和外部工程師的「翻譯」,將銀行的需求告訴外部工程師,讓工程師依據需求開發出對的應用軟體。
在中小企業服務,當公司有需要建個公司形象官網、購物商城,或者公司內部管理需要導入進銷存系統、財會系統,資管人要懂得找出那些適合的套裝軟體,以及適合的資訊協力廠商。
網友考生的疑問
參加105學測的網友小玉(化名),前幾天給了大學問團隊,幾個對於資工或資管選擇舉棋不定的疑問,我們也將回答他的問題羅列於下,希望也能給大家參考。
Q1:我是今年學測剛考完,本身是讀第二類組的 學測分數大概介在50~55之間 想請教如果是用個人申請能上那些學校?
A:學測50-55級分,落點大約落在國立中後段、私立前段的學校。
利用大學問官網的「快速查詢」功能,選擇「資訊學群」;或者以關鍵字輸入「資工」或「資管」,目前涵蓋大學及科大約有220個相關科系志願可以選填,建議也能看一下每個系所的課程特色及各項基本資訊,除了分數之外,看看哪些是適合自己的科系。
至於能選填哪些學校,則是學測成績單寄發後,依據各科5標級分,網路有很多級分落點的免費服務,依據自己各科級分填入篩選後做為參考。
Q2:資工和資管比較建議讀哪一科?
A:人格特質:不擅於溝通,但能專注開發寫程式、開發韌體應用,具有阿宅傾向的人適合念資工。
人格特質:不排斥與人溝通,興趣較廣泛的人,相對適合念資管。
Q3:資訊出身的人工作聽說都會很操,是有多操?
A:工作沒有不操的,若是期待可以朝九晚五,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建議可以早點回家洗洗睡,不要念資工,也別選資管了,因為保證一輩子會沒出息。
因為資訊專案開發出現各種不可預期的變異數都是正常的,為了工作順利,腦袋必須隨時online,若喜歡下班就能腦袋放空,就不適合來讀這種需要隨時動腦的資訊科系。
但若把資管當作資料處理人員,也不用念大學,因為只要打字夠快不會錯。這種工作高中畢業就能做了,起薪22K,做10年大概可以升到26-28K,工作穩定準時上下班,回家能放空。但是40過後,視茫茫而髮蒼蒼,手腳不俐落,年輕的小鮮肉就會取代你,中年失業自然來敲門。
Q4:.資工和資管的人力市場哪個比較飽和?
A:不論資工或資管只要學的專精,資訊人才在各行各業都十分搶手,沒有就業市場飽不飽和的問題。反之,就要好好考慮前途問題。
http://udn.com/news/story/10443/2031063

2016/10/12

大學念設計「薪情」最差 設計學院卻如雨後春筍


大學念設計「薪情」最差 設計學院卻如雨後春筍

2016-10-12 11:55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大學讀哪個學門求職平均薪資最低?答案是「設計」,在21個學門中,設計類科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只有29K,比農業、餐飲、社會服務、環保還低,敬陪末座。堪稱設計人才搖籃的台科大校長廖慶榮感嘆說,近年設計類科招生沒有好好控管,太多人讀會把名聲和出路搞壞了。

去年底,教育部首度結合財稅與勞動資料庫,進行大學生畢業流向調查。當時教育部回應調查結果表示,部分學門的畢業生起薪較低,數據將作為大專系科調整的參考。但歷經政黨輪替,系科調整仍只聞樓梯響。
對此,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楊玉惠表示,目前只祭出「農工不能減、餐飲服務不能增」的招生管制,設計學門薪資最低,有可能是學生訓練不夠或人才培育供需失衡,提醒大學不能以「招生容易」出發,教育部將進一步做數據分析,考慮是否將設計類招生列入控管。
設計學門招生到底有多膨脹?明志工專畢業的廖慶榮說,他讀工業管理科,班上有54人,隔避班是工業設計科,只有30幾個學生,因為要找很多業師教學,學校要付很多材料費、設計實作工廠,老師不能指導太多學生;如果沒有天分,不容易考進來,也會讀得很辛苦。那個年代,全國只有5、6所大學有工業設計系。
「現在設計學門招生膨脹到完全不可收拾!」廖慶榮說,有私校設計學院1校就2000、3000人,「怎會有這麼多人有天賦?」他直言,私立學校若不賺錢,不會收這麼多學生。
數字會說話。教育部統計,10年來(104學年vs.94學年)大專校院學生人數增加最多的10大學門中,跟設計有關的占了4類,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綜合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10年間人數膨脹近4萬人,比高居首位的餐旅服務還多了3000多人。
另根據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統計,近年來,設計群報考統測人數已竄升至第三多,統計報考人數逐年降低,但報考設計群的比率卻逐年增加,從96年的6.83%,增至105年的9.57%,幾乎每10個統測考生,就有1人懷抱設計夢。
「設計要個別指導,收那麼多學生,會影響教學品質。」廖慶榮說,教育部大學畢業生就業薪資調查,設計學門「薪情」最差,已出示「這條路沒出息」的警訊,這對有天分學生確實是打擊,太多人讀設計,把設計的名聲搞壞了。
台科大設計學院學生一年只招收百餘人,廖慶榮觀察到,大公司招募人才,工程師一招就是50、100人,但設計人才只招2、3人。除非是頂尖設計師,否則對產業沒有多大用處,很容易被當作美工人員。
設計人才在台灣的困境,與產業形態息息相關。慶慶榮表示,需要發展品牌的國際大型公司,才需要設計人才,而台灣仍以代工為主,不需要原創性的設計。也因此,台科大近年很多學生畢業後到大陸國際企業發展,或者自行創業開設計公司。


人數增加最多的10大學門中,跟設計有關的占了4類。資料來源/教育部
人數增加最多的10大學門中,跟設計有關的占了4類。資料來源/教育部
http://udn.com/news/story/9/2018485

設計起薪29K?有人只拿18K還兼文書會計

念設計系的學生,要額外花費在作品及模型的耗材費及製作費。記者鄭語謙/攝影
念設計系的學生,要額外花費在作品及模型的耗材費及製作費。記者鄭語謙/攝影
2016-10-12 12:12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教育部調查,學設計畢業的大學生平均起薪29K,卻有設計人吐嘈說他起薪才18K,剩下的11K呢?請教育部發給我!」大學讀設計成本頗高,電腦配備、繪圖軟體、單眼相機、作品 耗材費、模型製作費等,4年額外成本10萬元跑不掉,畢業後「薪情」卻最差。設計系教授提醒高中生,一定要有熱情和興趣,才來念設計。
批踢踢(PTT)上陸續有鄉民討論學設計的出路,有人感嘆,產業界對設計的認識還不夠,名稱為「設計」,但多數實質工作以美工居多。也有人公司直接表明採「責任制」,除了做美工,還要經營社群、行銷、秘書、文書,聽過最扯的是兼做會計。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主任陳建雄說,後端班私校設太多設計類科,市場消化不了那麼多設計人才,因此打壞行情。他指出,近年不少私校工學院很難招生,要求教師轉型,不少已有博士學位教師去念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班,就轉到設計學院教書,「只學2、3年怎麼教設計?」
讀設計的學生教育投資成本不低,陳建雄說,工業設計做一次基礎產品設計,材料費就要2000、3000元,大四外包做模型少則2、3萬元,多則5到10萬元。更別說電腦配備、繪圖軟體、單眼相機等設備,學設計的人都用iMac電腦,一台動輒5、6萬元。
教育部調查,設計學門畢業起薪最低,平均29K,陳建雄說,台科大設計系畢業大約3萬多,研究所4萬起跳,因為設計市場小,業界優先聘用碩士畢業,大學生求職就很吃虧,他告訴學生「早讀、晚讀都行,但不能不讀研究所」,大學只在磨技術,研究所教設計思考與管理。
台科大設計所在職專班,招收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陳建雄說,在職專班學生反映,進入設計領域工作後,發現晉升困難是因為學歷不夠,大學設計系只教技術,必須念研究所學設計思考及管理,才能做到低中階主管。
台灣設計師出路受限,陳建雄分析原因,是因為缺乏自有品牌,以代工為主,在代工大廠做3、5年,創意就被磨掉,因為再精彩的設計構想,也因成本考量而不被採納。近年有許多台科大研究生畢業後到大陸的國際公司當設計,起薪至少6、7萬台幣,並很快就升上主管。
成大工業設計系畢業的古念華,現在設計策展人,也經營設計社群。他指出,設計人才在北台灣還可找到不錯的工作,但南台灣以傳統產業為主,設計工作的薪資比台北低、工時更長。例如,台南有一家設計公司,從早上9時做到晚上10時、11時,每個月有2、3天要通宵。
古念華說,台灣以國際代工為主,當海外客戶要求做設計改變時,傳回台灣業務部門,再轉達設計部門,通常已是下班時間,加班就成為常態,這是國際代工產業會出現的現象。
在設計圈已有10年經歷的古念華說,很多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生應徵工作拿出的作品,「長得都差不多,缺乏獨特的個性」,因此可被取代性很高,薪資水準就不易提高。另方面,盡管教育部鼓勵各大學要產學合作,但產業界的設計需求,是無法靠產學合作人力來解決。

http://udn.com/news/story/9/201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