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英美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英美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11/06

歐巴馬勝選演說(中英對照)

歐巴馬勝選演說(中英對照)

Hello, Chicago.
哈囉,芝加哥!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如果外頭還有人懷疑,美國是否真的是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地方,懷疑我們開國先賢的夢想今天是否依然存在,懷疑我們民主的力量;今夜,就是你們要的答案。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s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這是個用這個國家僅見,環繞學校、教堂的無數人龍,所說的答案。這些人,苦等三、四個小時,許多還是生平頭一次,因為他們相信,這次一定要不一樣,他們的聲音就是明證。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這是個由不分老少、貧富、民主黨、共和黨;黑人、白人、拉丁裔、亞裔、美洲原住民;同性戀、異性戀人;肢障與四體健全者,大家共同訴說的答案。美國民眾向全世界發出訊息,我們絕非一盤散沙,也不是由紅州、藍州拼湊而成的集合體。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我們現在是,未來也永遠是,美利堅合眾國。

2007/12/19

選擧的英文詞彙 Election Glossary

選擧的英文詞彙 Election Glossary

最近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選擧,選擧新聞 (election coverage) 占據了媒體相當大的版面,臺灣的立法委員選擧也即將在周末投票,競選活動也到了最後緊鑼密鼓的階段。因此藉這個時機來談一下有關選擧的英文詞彙也許不無意義吧?

“elect/election” (選擧)一詞,源自 e-(out) + legere (choose) –選出,而leg-或 legere 同時也是 intelligent, diligent, logic, dialog, legal 等詞的詞幹, 因此挑選候選人要考慮她/他是否 intelligent (有能力、智慧),diligent (勤於出席、問政),logic (前後一致、腦筋清楚),dialog (願意溝通), legal (用合法手段)。



選擧是用選票來決定,而不是以武力來定勝負,是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機制。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麥爾坎‧艾克斯 (Malcolm X) 1964 年4月在底特律的一場著名演說 “The Ballot or The Bullet” 中控訴白人的宰制,鼓吹黑人用選票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來監督國會議員是否支持保障黑人及弱勢族群不受歧視的民權法案,促成國會在三個月之後通過該法案。 ”Ballot or Bullet? 紙彈還是子彈?” 遂成傳誦一時的名言,道出民主與極權的分野,在民主國家改變可以透過選舉 (The Ballot)達成,在極權國家,只有武裝革命(The Bullet)才能造成改變。

候選人競選活動英文叫 campaign,她/他們通常有一群助選人員 (canvassers),俗稱「抬轎者」,替她/他們助選或抬轎 (canvass),因此「拉票」, 「抬轎子」都可以說 canvassing。

候選人在選區內巡迴競選演說叫 stump speech,因為以前在美國,候選人每到一地,往往都是站在木樁上對選民演說 (on the stump),因此僕僕風塵到各地發表競選演說 (a campaign speech) 就叫 stump speech。在英國, 則有 Hustings 一詞意思類似 stump,Hustings指候選人發表競選演說 的raised platform (墊高的平臺)。

募款餐會英文叫 fundraising party,造勢大會叫 a pep rally ,“(幫人)站臺(演說)”叫 endorsement speech,挨家挨户拜票 (door-to-door canvassing),到了選戰緊鑼密鼓的階段則有所謂的掃街(拜票) street canvassing,針對尚未決定投票對象、心意未定的選民 (courting the undecided voters),希望選民能投自己一票的催票(drum up votes)活動,催票活動有時也由選務機關發動,盼能提高投票率,叫 get-out-the-vote campaign,簡稱GOTV。

最後則由選民投下神聖的一票 (cast their votes),等待選舉結果 (poll results)。


作者:蘇正隆
台灣翻譯學學會理事長
任教國立臺灣師大翻譯研究所 「筆譯專業」等課程
http://tati.org.tw/?p=38


2007/01/13

英國象徵:一杯茶?還是大笨鐘?

英國象徵:一杯茶?還是大笨鐘?


一百多年前,英國遠航的帆船從中國、印度帶回茶葉。由此,翻開了英國人喝茶歷史的第一頁。

當年的水手們有誰能夠想像得到,今天,“一杯茶”,竟然成了英國的國家象徵之一。
在BBC的英文網站上,讀者們對12項所謂“英國的國家象徵”進行了投票。其中,“一杯茶”以35.03%的得票率高居榜首(截至1月10日下午的統計數字)。
這個結果絲毫也不令我驚訝。哪一個英國人開門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Put the kettle on?


“英國畫像”
1月9日,英國文化、體育和媒體部發起了一場名為“英國象徵”(Icons-The Portrait of England)的評選活動。
該項活動歷時兩年,耗資百萬英鎊,得到了英國政府和許多文化機構的贊助。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評選出最能代表英國的國家標誌。
在啟動這項活動的同時,政府率先推出了自己開列的英國"國家象徵"的清單。清單上共有12項(列于文尾),其中既包括位於英國西部的世界遺產史前石柱群,也包括童話《愛麗絲漫遊仙境》,更包括老少鹹宜的足總杯和微不足道的一杯茶。
組辦者希望,能夠通過評選,掀起一場類似于對戴安娜王妃事件那樣熱烈的討論,引發公眾對國家文化遺產、國人身份認同等話題的深思,並且能夠通過評選的結果給21世紀的英國畫張像,能夠使公眾更加重視博物館、畫廊裏保存的東西。
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以登陸專門設立的網站:
http://www.icons.org.uk為自己認為最能代表英國的象徵唱讚歌。
主辦者每個季度將刷新名單,增加12個得票最多的項目。這樣,到一年之後,清單上就會包括100多個英國的國家標誌了。

微詞頗多
有新聞自由的國家就是有這樣一個好處。政府搞得任何運動,不管聽來多麼合情合理,幾乎無一例外、立刻就會遭到了媒體的批評或是質疑。
這項有關英國象徵的評選活動也"難逃厄運"。比如說,以主持"英國最著名的建築物"等節目著稱的電視製作人Cruickshank就說,與其花錢搞評選,還不如把錢用在保護那些正在日漸破落的文化遺產上。
歷史學家D•Starkey認為政府提出的清單"離奇古怪、平凡陳腐";評選活動根本就是"閉門造車、無中生有",因為英國的民族主義不是基於文化的、而是基於一種"爭當第一、爭當最佳"的信念的。
另外一名歷史學家羅伊•斯特朗爵士不僅認為政府的清單"幼稚、不連貫",對政府試圖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公眾的做法更是非常不滿。
互聯網上還有博客觀點更為尖刻。一名曼城的博客對這種將英格蘭與蘇格蘭、威爾士單獨對待的做法非常擔心。他認為,愛國主義固然很好,但是,民族主義卻是非常危險的一種情緒。

抛磚引玉?
我想,任何一個英國人心中,都有一張不同的單子,上面是自己認為"最英國"的東西。這可能包括離開英國之後最想吃的東西、最想看的經典節目;提到英國,最先想到的建築物;或者,最愛向不是英國人的朋友炫耀的東西……

英國文化部首批提議的12個象徵:
Stonehenge(史前巨石陣)
Punch and Judy(傳統木偶劇潘趣與茱迪)
The SS Empire Windrush(帝國疾風號)
Holbein's portrait of King Henry VIII(亨利八世肖像)
Cup of tea(英國紅茶)
FA Cup(足總杯)
Alice in Wonderland(愛麗絲漫遊仙境)
Routemaster bus(老式倫敦紅色雙層巴士)
King James Bible(英王欽定版聖經)
Angel of the North(北方天使雕像)
Spitfire(噴火式戰鬥機)
Jerusalem(教堂讚美歌耶路撒冷)

圖輯:12個“英國象徵”:
http://www.bbc.co.uk/china/specials/1649_briticons_topc/

Original Report: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magazine/4594660.stm
Icons of England Website: http://www.icons.org.uk/


英國的節日與風俗

英國的節日與風俗

現在的英國是一個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國家,其間經歷了不同的外來文化的入侵、融和,因此,一年之中保留了不少來源和背景不同的節日。

這些特別的日子,部分是保留了基督教會的慶節,另外也有一些據信是異教的傳統。此外,也有一些是歷史事件發生後遺留下來的紀念日。以下是其中部分節日的介紹:

按照基督教會的傳統,教會的一年之始是耶誕節前40天的“將臨期”(Advent)。因此,我們就以耶誕節開始。


耶誕節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會中的耶誕節(Christmas),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但是,一些學者認為,這個節日的根源是古代人類慶祝冬季結束,期待春天再度來臨的日子。這種說法的根據是,每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 冬至 – 就在12月21或者22日。

傳統的聖誕期在12月25日開始,一直到翌年的1月6日的所謂“第12夜”(Twelfth Night)結束。在這段之間之中,不少英國人會張燈結綵,裝飾家居,以示慶祝。現在不少英國人可能在12月初已經購置聖誕樹等裝飾,放在家中,但是,按照古老傳統,裝飾是聖誕前夕才放在家中的。

不少讀者可能認為聖誕樹是英國的產物,但是,這個其實是歐洲大陸,特別是德國的傳統,是19世紀維多利亞女皇的德國籍夫婿亞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引入的。

耶誕節的另外一個傳統是在室內懸掛槲寄生(Mistletoe)枝。這是一種在蘋果樹和一些其他數目上寄生的植物,在英國的遠古時代被認為有異常的魔力。不過,英國人的傳統就是,在槲寄生枝底下,一個男孩子可以親吻一個女孩子。

或者是因為這個傳統吧,英國有不少文學作品中提到槲寄生的,例如18世紀末年的著名詩人斯科特(Walter Scott)就在其作品《Marmion》中這樣寫道:

The damsel donned her kirtle sheen
The hall was decked with holly green
Forth to the woods did merry men go
To gather in the mistletoe.

按照傳統,不少英國人都會在聖誕前夕到教堂出席崇拜或者其他宗教儀式,包括羅馬天主教會在午夜舉行的所謂“子夜彌撒”,以迎接耶誕節和紀念基督的誕生。

耶誕節的裝飾會一直保留到翌年年初,但是,人們一般會在“第12夜”把裝飾拆除,這是因為人們相信,裝飾保留超過這個時間會帶來厄運。

元旦新年

元旦新年一般是耶誕節慶祝活動的延續。不少英國人會在耶誕節前開始一直放假到新年過後。

在倫敦,一個已經實行多年的做法是在除夕提供免費公共交通,方便人們迎接新的一年。在子夜將臨之際,不少人會聚集在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河畔的議會大樓前等候“大笨鐘”敲響1月1日零時零分的鐘聲。不少人會帶備香檳酒,舉杯迎接新年。

在蘇格蘭愛丁堡市的古老城堡下的公園中,人們也會聚集,慶祝新年的來臨。在蘇格蘭,慶祝新年的活動稱為Hogmanay,是蘇格蘭一個非常重要的慶祝活動。

情人節

每年的2月14日是所謂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現在這個節日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熱切期待的一天,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同心上人共慶良辰。不過,這個日子其實本來是教會中的一個聖人的紀念日,紀念聖瓦倫丁(St Valentine)。這位聖人據信是一個西元3世紀的人物,他後來在羅馬殉道。有傳說說,他生前曾經極力協助一些有情人成眷屬,因此他的紀念日被用作所謂的情人節。

無論此說是真是假,不少英國人都會在這一天發情人卡給心上人,但是,英國的
傳統是,髮卡人不得在卡上簽名或者留下任何可以顯示自己身份的印記,以免遭遇厄運。

薄煎餅日

薄煎餅日(Pancake Day)的真正名字是懺悔禮拜二(Shrove Tuesday)。這一天其實是基督教會在基督受難日前40天的“封齋期”開始前的最後一天。封齋期內一些虔誠的教徒會定期“守齋”,紀念耶穌基督的死。為此,在古代,人們會在懺悔禮拜二把家中的“美味”食物清除或用罄。由於以前雞蛋和糖、黃油都屬於較為難得的“佳味”,因此,人們會利用這些原料製成薄煎餅享用,後來成為了英國的一個傳統。

提到薄煎餅,其實也有不少這方面的吃的文化。一般的薄煎餅就是pancake,但是,如果製作精美一點,而且比較薄又大一點的就稱為crêpe。吃薄煎餅的時候,有塗上普通糖漿的,比較講究的也有塗上楓樹糖漿的。不過,也有人喜歡灑檸檬汁和幼糖的。更為豪華的有先把crêpe放到熱橙汁和白蘭地酒中一會兒然後才品嘗的。


聖大衛日

每年3月1日是聖大衛日( St David’s Day)。按照基督教傳統,聖大衛是威爾士的所謂“主保聖人”,就是說,人們認為他特別照顧威爾士。這裏所紀念的是西元第二世紀到威爾士傳教的僧人大衛,並非《聖經》中的大衛王。

這一天是威爾士的重要節日,不少公司、辦公室都放假。

在這一天以及這天的前後,在英國街頭上會看到不少人衣襟上有一朵黃色的水仙花,這是因為威爾士的標記是黃水仙和韭蔥。當然在衣襟上插一把韭蔥不大好看吧!

聖派翠克日

3月17日是愛爾蘭主保聖人聖派翠克(St Patrick’s Day)的紀念日。Z這天是愛爾蘭共和國、北愛爾蘭的假日,而英國,乃至歐美其他地方的愛爾蘭裔人都會熱烈慶祝這個紀念他們傳統中的主保聖人的日子。

聖派翠克是西元第五世紀在英國西部或者蘇格蘭地區生活的一個人物。他在16歲的時候遭歹徒俘虜,賣到愛爾蘭為奴隸。他後來逃脫,並且到歐洲地區接受教育,並成為傳教士。在第五世紀初年,他回到愛爾蘭開始傳教工作,並且在短短10年內在這個島嶼不少地方興建交通,成功鼓勵人們信奉基督教。

傳說中的聖派翠克利用白花酢漿草(shamrock)有三片小葉的葉片來解釋基督教中的天主是“三位一體”的概念,因此,時至今日,人們仍然以白花酢漿草的葉作為愛爾蘭的標記。

在這一天,愛爾蘭人聚居的地方可能會組織遊行,以示紀念。個別酒館中也以綠色的啤酒奉客,因為白花酢漿草的葉是鮮綠色的,而綠色也是愛爾蘭的標記。

“母親節”

英國的所謂“母親節”與美國的完全不同。在美國,5月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但是,英國的所謂“母親節”是在基督教會的耶穌受難前的“封齋期”內的第四個星期日,稱為Mothering Sunday。

據悉,按照古老的教會傳統,這一天是信徒回到他們本來所屬的教堂(mother church)的一天,因此,所謂“mother”,本意不是母親,但是,到了大約17世紀中,人們開始把“mother”也包括了人們自己的母親,後來就演變成現在的所謂“母親節”。

在這一天,英國不少人仍然按照傳統,準備一個稱為“Simnel Cake”的蛋糕,帶回家給自己的媽媽,或者送到教堂,與其他教友一起享用。

按照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留下的傳統,這種用乾果、果仁、香料、酒和雞蛋製造的蛋糕上面有一層蛋白杏仁軟糖,上面有11個用這種軟糖造成的球,以紀念除了猶大以外的其他11位耶穌基督的門徒。按照《聖經》所載,猶大出賣耶穌,讓他在猶太人手上受淩辱,最後釘死在十字架上。

“神聖星期四”

這是每年耶穌受難日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就是所謂的“最後晚餐”的一天,在英國稱為Maundy Thursday。在這一天,羅馬天主教內有教士、高級神職人員為信徒、初級教士濯足的儀式,仿效耶穌在這天為門徒濯足的做法。但是,這一天另外一個最為人所知的傳統是英國君主在這一天向一些經過挑選的窮人或有需要的人發放金錢的做法。當然,現在在英國這個實行社會福利制度的國家,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象徵意義。不過,英國君主仍然會向經過挑選的人發放銀幣,而這些銀幣雖然也是可流通貨幣,但是,已經成為收藏家渴求的珍品。

復活節

作為一個基督教國家,紀念耶穌受難後復活的復活節(Easter)當然在英國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按照西方基督教會的傳統,通常這個日子是在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間。這是因為復活節好像一些其他個別的教會日子一樣都是按照陰曆計算的。復活節確實是3月21日或以後的第一個月圓日之後的星期日。

除了教會的慶典之外,英國有不同的活動或風俗,標記這個日子,其中,“蛋”是經常出現的。對小孩子來說,當然是所謂的“復活蛋”。這些一般都是巧克力製造的。比較簡單的,在超級市場也可以買到,但是,在英國,不少高檔的餐廳、咖啡廳,都會在每年這個時候推出自己特製的“復活蛋”,有 黑巧克力製造的,有牛奶巧克力的,有白巧克力的,也有蛋白杏仁糖製造的。除了一般的蛋型設計外,也有不少是動物、鮮花、卡通人物等,款式繁多,就算是對吃“復活蛋”沒有興趣的也會在這個時候可以到這些餐廳、店鋪外的櫥窗一飽眼福。

除了吃“復活蛋”以外,英國不少地方每年復活節左右都有有關“蛋”的活動,例如:英國的一些慈善組織和旅遊機構都會在這個時候在一些著名的花園或大宅的園圃內舉辦尋“復活蛋”的活動。最有趣的莫如一些地方在山坡上舉行的“滾蛋”比賽。參賽者自備生雞蛋,到山頂上把雞蛋“滾”到山下,大家都會各出奇謀,希望取勝。

愚人節

每年的4月1日是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All Fools’ Day)。這個節日的確實來源已經不大清楚,但是,有資料顯示,在16世紀法國,一種類似的傳統已經存在。無論如何,英國各地現在都有類似的習俗。

在這一天,人們可以盡情的愚弄周遭的人,但是,最終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玩意。只不過,如果你在這天看英國的報紙,或者聽天臺廣播,聽到或看到有什麼特別的消息時,你得千萬小心,以免受愚弄。

聖喬治日

按照基督教會的傳統,4月23日是聖喬治的紀念日(St George’s Day)。如果大家在這一天前後到英格蘭地區,你會看到教堂、酒館,甚或汽車外都會掛上有一個紅色十字的白色旗幟,這就是聖喬治旗。每逢例如英格蘭足球隊出賽,或者凱旋而歸的時候,這面旗幟更大量出現在球場內外。

從大約14世紀開始,聖喬治成為了英格蘭的守護“主保”聖人;在此之前,英格蘭的守護聖人是愛德華(St Edward the Confessor)。據信聖喬治是羅馬帝國時代生活在近東地區的一位元基督徒。他因為成功殺死一條遺害當地人的毒龍而深受愛戴。現在,在英國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位身穿盔甲的騎馬武士屠龍的圖案,這就是聖喬治。

仲夏夜

雖然每年夏至,即每年日最長夜最短的日子是陽曆6月21日,但是,英國慶祝仲夏夜(Midsummer’s Eve)都是在6月22日晚上。6月23日就是仲夏日(Midsummer’s Day)。根據英國的傳說,人們會在這個晚上有奇異的經歷,可能進入魔幻世界。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就寫作了名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裏面就有這樣的一句:

Why, this is very midsummer madness.

人類學家說,在遠古時代生活在英國的人會在夏至當日由巫師(Druids)舉行儀式,迎接這個特別的日子。英國一些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巨石建築據信與這種慶祝活動有關。位於倫敦西南面的著名的巨石陣(Stonehenge),以及附近的比較巨石陣更大的埃夫伯利(Avebury Stone Circle)據稱就是例子。不少所謂的“新時代信仰”人士每年會長途跋涉,趕在夏至日破曉前齊集在巨石陣,舉行慶祝活動。由於人數太多,英國警方需要出動,甚或實施限制進場措施,以維持秩序。雖然現場情況可能看似混亂,但是,不少人說,親眼看到夏至日的太陽從巨石之間升起的景象,是畢生難忘的經驗。

萬聖節

每年的10月31日是所謂的萬聖節(Hallowe’en),其實這是11月1日基督教會傳統中紀念所有聖人和殉道者的節日All Hallows 的前夕。人們相信,在這個晚上,已逝的人會從墳墓中走出來,巫婆和鬼怪也會到處出沒。

在古代,人們都喜歡在這個晚上在紅紅火光陪伴下守夜。當然,時至今日,這種傳統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的習俗,就是讓小孩子裝扮成巫婆妖怪,四處到鄰居家敲門,要求糖果金錢,這就是所謂的“trick or treat”,意思就是,如果你不給他們一些好吃的,或者給他們一點錢,他們就可能會戲弄你。

蓋伊‧福克斯日

蓋伊‧福克斯日 - Guy Fawkes’ Day。這並不是什麼聖人紀念日,所紀念的是1605年發生的一次陰謀。在當年,一夥以蓋伊‧福克斯為首的人密謀在英國議會底下安置炸藥,行刺信奉新教的占姆斯一世,試圖恢復羅馬天主教徒在英國宗教改革過程中失去的權力。但是,陰謀被揭露,密謀者判處死刑,而後來人們都在11月5日舉行活動慶祝此事。活動包括觀看煙火等。不過,包括英格蘭南部東薩塞克斯郡(East Sussex)的路易斯(Lewes)鎮,人們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在這個晚上手持火把,上街遊行,其中更有焚燒蓋伊‧福克斯以及當年的羅馬天主教教皇假人的環節。

origin: http://www.bbc.co.uk/china/lifeintheuk/story/2006/03/060314_ukfestivals1.shtml


Just Sit Back and Relax!

Just Sit Back and Relax!

現代人生活緊張, 連渡假都好像得寫企劃書, 比不渡假還累. 在歐洲渡假是義務 (不渡假會被視為特立獨行), 在北美, 渡假是門學問. Time 時代週刊 2006年6月18日刊出一篇幽默社論短評, 討論美國人渡假的方法和心態

Why do Americans have to work so hard at taking it easy?
By PO BRONSON
Jun. 26, 2006


Ahhh, summer. Time to goof off. There's only one catch. It's not goofing off if you take it too seriously. But taking vacations seriously is exactly what we Americans seem to do. In the same way our kids' free time is now packed with activities, we grownups have turned vacations into "active leisure." Anytime you exhaust yourself trying to relax, that's active leisure. Our vacations come with an agenda, a purpose. We're visiting family, attending weddings, going camping, checking out that darn museum and making sure we ride that roller coaster--no matter how long the line is. We Americans are so active in our leisure that we commonly complain we need a vacation from our vacations. We leave home tired; we come back exhausted.
That's why many of us have decided not to go. Americans are allotted few vacation days (14 days, on average) compared with othe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but ironically, we don't even use them. The average American will leave four vacation days on the table this year, which adds up to a whopping 574 million days of untaken vacation, collectively. Our relationship to relaxation seems contradictory. We spend more money than anyone else in the world on leisure--fully one-third of our income--and yet we are simultaneously No. 1 in the world at not taking vacations.

One of the top reasons given for not taking a vacation is that it's too much extra work. We have to get ahead of our workload in order to leave, and then we have to catch up on our workload upon our return. The longer the vacation we take, the bigger the stumbling blocks appear. So only 14% of Americans will take a vacation two weeks or longer this summer. Bottom line: it's simply become too stressful to relax.

We Americans take our time off so seriously that you can now get a Ph.D. in leisure studies at Penn State and 17 other renowned universities. That's right--a doctorate, not just a bachelor's. It's such an up-and-coming field in academe that there is an actual shortage of qualified educators. We don't have enough people to teach leisure. I am tempted to make a joke about this, but I don't want to incur the wrath of the leisure scientists. They'll beat me up with lawn chairs.

There's no doubt that work has found its way into every hour of our day, thanks to beepers, cell phones and e-mail. Our lunch hours aren't even close to an hour; they average only 31 min. That's down 5 min. in 10 years. But fear not. We're getting our secret revenge. We've discovered a method to goof off despite it all. How? We seem to be stealing ever more bits of free time throughout the day.

For instance, surveys in recent years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average American office worker "goofs off" for just over two hours a day--and that's not counting lunches or breaks. One hundred twenty-six minutes a day, to be exact. What do we do with this stolen time? "Spacing out" is a common poll response. Gossiping with co-workers is obviously popular. Surfing the Internet tops them all.

We might even prefer these brief snippets of "stolen time" to the long stretches of authorized vacation. We find it more fun--and more satisfying--to goof off when we're supposed to be working or running errands. It's our way of getting even. This subversive element is what makes the time stolen more pleasurable.

We are particularly adept at stealing time between events, such as on the way to work or the way home from school. We stretch our pit stops into rest stops. We grab 20 min. of tranquillity at Starbucks. Stuck in traffic, we call an old college friend and chitchat.

The faster we rush, the more time is left afterward to steal. To satisfy this desire, McDonald's has announced a major redesign of its restaurants, swapping out the polymer chairs and melamine tables for cushioned fabrics, stainless-steel tables and plasma-screen televisions. By mimicking the look and feel of our own living rooms, McDonald's will now encourage lingering. (The line between lingering and loitering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As crazy as it seems, we like to relax at places that serve jolting caffeine and superfast food.

According to travel agents, the growth trend in travel is the half-week sneak-away built around a weekend. Families still hit Disneyland and Paris, but we cram the experience into three or four days. We don't get to relax, but we come away feeling as if we got a bargain for our precious time. Fewer workdays off means less catching up.

Back at our desks come Tuesday, sunburned and a bit disoriented, we flash a cunning grin when a co-worker asks, "How was your weekend?" We feel as if we've beaten the system. Isn't that what we're really after?

http://www.time.com/time/archive/preview/0,10987,12053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