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9

選擧的英文詞彙 Election Glossary

選擧的英文詞彙 Election Glossary

最近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選擧,選擧新聞 (election coverage) 占據了媒體相當大的版面,臺灣的立法委員選擧也即將在周末投票,競選活動也到了最後緊鑼密鼓的階段。因此藉這個時機來談一下有關選擧的英文詞彙也許不無意義吧?

“elect/election” (選擧)一詞,源自 e-(out) + legere (choose) –選出,而leg-或 legere 同時也是 intelligent, diligent, logic, dialog, legal 等詞的詞幹, 因此挑選候選人要考慮她/他是否 intelligent (有能力、智慧),diligent (勤於出席、問政),logic (前後一致、腦筋清楚),dialog (願意溝通), legal (用合法手段)。



選擧是用選票來決定,而不是以武力來定勝負,是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機制。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麥爾坎‧艾克斯 (Malcolm X) 1964 年4月在底特律的一場著名演說 “The Ballot or The Bullet” 中控訴白人的宰制,鼓吹黑人用選票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來監督國會議員是否支持保障黑人及弱勢族群不受歧視的民權法案,促成國會在三個月之後通過該法案。 ”Ballot or Bullet? 紙彈還是子彈?” 遂成傳誦一時的名言,道出民主與極權的分野,在民主國家改變可以透過選舉 (The Ballot)達成,在極權國家,只有武裝革命(The Bullet)才能造成改變。

候選人競選活動英文叫 campaign,她/他們通常有一群助選人員 (canvassers),俗稱「抬轎者」,替她/他們助選或抬轎 (canvass),因此「拉票」, 「抬轎子」都可以說 canvassing。

候選人在選區內巡迴競選演說叫 stump speech,因為以前在美國,候選人每到一地,往往都是站在木樁上對選民演說 (on the stump),因此僕僕風塵到各地發表競選演說 (a campaign speech) 就叫 stump speech。在英國, 則有 Hustings 一詞意思類似 stump,Hustings指候選人發表競選演說 的raised platform (墊高的平臺)。

募款餐會英文叫 fundraising party,造勢大會叫 a pep rally ,“(幫人)站臺(演說)”叫 endorsement speech,挨家挨户拜票 (door-to-door canvassing),到了選戰緊鑼密鼓的階段則有所謂的掃街(拜票) street canvassing,針對尚未決定投票對象、心意未定的選民 (courting the undecided voters),希望選民能投自己一票的催票(drum up votes)活動,催票活動有時也由選務機關發動,盼能提高投票率,叫 get-out-the-vote campaign,簡稱GOTV。

最後則由選民投下神聖的一票 (cast their votes),等待選舉結果 (poll results)。


作者:蘇正隆
台灣翻譯學學會理事長
任教國立臺灣師大翻譯研究所 「筆譯專業」等課程
http://tati.org.tw/?p=38


選系比選校重要?

留英碩士 丟200封履歷仍無頭路

聯合新聞網 2007/12/18   
  
高學歷=高失業率?人力銀行最近調查今年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居然有25%碩、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其中還有畢業於國內知名學府中文系,又是留英藝術碩士的求職者,兩個月丟了200多封履歷,至今仍是無業一族!
 
  27歲的吳小姐5年前畢業於台大中文系,隨後赴英深造藝術理論,今年9月頂著碩士光環回台,之後狂丟200多封履歷,沒想到面試機會居然不到一成,期間曾有機會到博物館任館長助理,但需要24小時待命,她退避三舍;去網拍平台當業務,她說壓力大,至今只能窩在家裡。


同樣是今年才從英國深造回國的魏小姐,大學念政大社會系,在英國研讀中英口筆譯,剛開始找工作時,魏小姐信心滿滿,沒想到台灣翻譯市場胃納量不大,只能接零星case;轉找行銷職位,又被要求要有商學背景;甚至面試時更被主考官虧:「很多國外回來的都眼高手低。」搞得魏小姐很沮喪,想說乾脆重回校園深造算了。


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分析,高學歷教育多以學術、管理、專業訓練等中高階職務為主,求職者對薪資、工作待遇的期待也比較高,但卻忽略實務經歷的弱勢,眼高手低也造就「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


社會新鮮人「薪」情如何?調查也指出,碩士學歷34,186元,比學士起薪高出1萬多元。


再分析各學系薪資水準,以大學為例,起薪最高前三名為醫藥、衛生學群25,733元;理工、資訊學群24,683元;法政、社會、心理學群23,829元。最高的醫藥衛生學群與最低的傳播、教育、體育學群相差3,550元。


問到應屆畢業生求職情況,竟然有4成8新鮮人學非所用,其中又以文史、哲學、外語相關科系畢業者,學非所用情況最普遍;醫藥、衛生相關還有資工、電機相關科系,學非所用情況最少。


【2007/12/18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
 
 


2007/11/15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


作者:張忠謀 2007.11.07/天下雜誌第384期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首先是「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件事是「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個,「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瞭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瞭解。徹底瞭解比你看了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瞭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來說,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瞭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在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唸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瞭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個,「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瞭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分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

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分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分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獨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
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

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


2007/11/03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

 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 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

 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 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

 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source: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skymirage&article_id=7813307


2007/10/30

甄選日文系 台大、東吳加考日文

甄選日文系 台大、東吳加考日文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日語雖然是高中最熱門的第二外語課,但仍屬選修,非必修課,不過台大、東吳日文系明年甄選入學,第二階段都要加考基礎日文或聽寫,占總分15-20%,已修過日文課的哈日族占便宜。

大學甄選入學招生簡章預計下月中旬發售,各校系甄選辦法已定,非英語系的外文科系,如德文、法文、韓語、阿拉伯系等,第二階段甄試大多不加考相關外語,但日文系例外。

以台大日文系為例,明年推甄、申請總共只招5人,學測占分50%,第二階段口試占20%、審查資料15%、基礎日文筆試15%。甄選台大日文系競爭激烈,每年至少近300人報名,入圍甄試者的學測分數很相近,會不會日文,成為勝敗關鍵。


台大日文系指出,選修日語課的高中生愈來愈多,也有人到外面補習班學日語,報名甄選台大日文系的,多少都懂得一點日語,甚至有人已通過3級日語檢定;台大日文系加考筆試,不會刁難學生,都是考基礎日語,且入學後仍會從頭教,考生們不用擔心。

東吳日文系每年招生3班共180人,其中推甄招30人,第二階段加考日文單字短句聽寫,要考生聽一個基礎單字或句子,寫出日文,占分20%,應試者也幾乎都有學過日文,有的錄取者相當優秀。

相較之下,政大、輔大等他校日文系,則不考日文筆試,例如政大日文系學測占分40%,小論文、審查資料各占15%,面試占30%。

「先學過日文的,不代表進日文系之後學得最好。」輔大日文系系主任黃翠娥指出,想學好日文,不見得要先學日文,但對日本事物要有狂熱,例如沉迷於日劇、日本漫畫或小說,等進日文系之後,才有爆發力。


黃翠娥指出,輔大日文系第二階段甄試不考日文,但會要求考生寫讀書計畫、考面試,希望找到最有興趣、潛力的學生。


她舉例,考生若是說喜歡看村上春樹的小說,就要能夠具體答出,看過村上哪些翻譯小說?最喜歡哪一本?為什麼?不能光用有興趣一句話敷衍過去;高中生的考試負擔夠重了,不需要加考日文折騰他們。


【2007/10/30 聯合報】
 

 


2007/10/11

大考例題》學測考觀念 指考題目長

大考例題》學測考觀念 指考題目長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7/10/06

大考中心昨天上網公布「公民與社會」的考科說明,同時還以同一試題舉例,區別學測和指考的不同,大考中心表示,學測考試內容比指考少,也比較簡單,此外,指考的題目也會比較長。

台北市成功高中公民與社會老師莊明鴻認為,舉例的試題確實成功區隔學測和指考的難度,但指考的題目太長,且經濟和政治題有城鄉差距,建議要改進。


 

大考中心「公民與社會」試題研發小組召集人張家銘表示,學測考的內容比較少,只考高一到高二共4冊,指考則從高一到高三共6冊,且學測比較簡單,指考比較難。

以例題C和D談到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學測和指考都考了法律的題目,但學測考兩人的親屬關係,是很基本的法律題目,指考則要推法定賈元春死後第一順位繼承人,就要利用所學來分析判讀。

至於例題A和B都考人工生殖法,張家銘說,這也可以看出,學測的題目比較短,指考的閱讀就長很多,因為指考也要考學生的閱讀能力。

莊明鴻指出,從學測和指考例題比較,學測題目是「中間偏易」,指考則是「中間偏難」,但指考的題目實在太長了,根本是考學生閱讀速度,且反面敘述應該講的更清楚,例如考題H,否則會造成學生誤解。

他也表示,政治和經濟等考題有可能會出現城鄉差距不公平的情形,以第6題來看,考的是10年來家戶平均所得,都市的老師上課可能會講,但他懷疑偏遠地區的老師對這類議題訓練不夠,上課不會跟學生提,大考中心應列入考量。

 

【2007/10/06 聯合報】

 

 
公民與社會 「考觀念 不死記」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市報導】

九八年大學學測與指考首度加考「公民與社會」,大考中心昨天公布考題試例,分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題型多以敘述式為主、或以情境方式命題。大考中心命題研究員謝政達指出,將多從觀念命題,不會要學生死記。

教育部昨天召開大學招生檢討會議,大考中心表示,明天將公布九八年大學指考「公民與社會」考題範圍及題型;經過一年測試後,明年九月再公布最完整的參考試卷及採計大學校系。

九八年起大學要加考公民與社會,大考中心調查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學系主任意見,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同意採計的比率達七成,其次為商管類、文史哲學類科。

其中社會科學相關的政治系、社會系、法律系有意採計公民考科的比率,都達八成以上。

大考中心雖然明天才要公布公民考科範圍,但多數高中在教育部之前召開的會議中已知,學測命題範圍一到四冊,指考命題一到六冊都考。

教育部已經決定九八年要考公民與社會,大學校系可以選擇要不要採計成績。據了解,多數社會類組大學的校系,傾向採計或加權該科成績;部分理工科大學,雖然不採計成績,但可能將該科列為入學門檻。

各大學關心校系之間競爭排名,是否採計公民考科可能影響推薦甄試考生報名人數,也會影響指考登記分發的志願選填,因此,昨天有大學教務長要求大考中心,儘早公布全國各大學校系在九八年要採計的考科數目。

【2007/10/04 聯合報】

 


考不好 是努力的動力

許甄妮:考不好 是努力的動力
 
【聯合報╱記者游文寶/桃園縣報導】 2007.10.11 04:09 am
 
當年考上錄取分數較後的開南大學,不但沒有讓同班的許甄妮及陳紀良灰心喪志,反而激勵他們向上,先後考上錄取率只有2%的中央大學企管研究所,令人刮目相看。天下無難事,陳紀良送給學弟妹一句話:「苦不苦─甘心就不苦;難不難─力行就不難」。

去年從中央大學企管所畢業的許甄妮說,當年考上開南大學國際企業系時,只拿到210分,雖然她在校成績維持「前段」,但因考量到部分企業雇主對「後段」大學畢業生似有偏見,造成畢業生就業不易,她決定以國立大學研究所為目標。


從大三下學期開始,許甄妮每天從桃園蘆竹開南大學通學到台北研究所補習班上課,大四那年順利考上中大企管所,當年共有2900人報名,激烈競爭,她成為60個幸運錄取者之一。

許甄妮說,「考大學失利,不見得以後就沒希望」,除了靠補習增加實力,她建議學弟妹,讀書要按部就班,而且不能間斷,考到那裡就要複習到那裡。

許甄妮去年從中大企管碩士班畢業沒多久,到一家規模很大的電子產業公司應徵,老闆二話不說就錄用她,她當下感到「擁有高學歷真好」。

許甄妮的大學同班同學陳紀良,90年考上剛開辦的開南大學,本來很「鬱卒」,但教學認真的老師鼓勵他「到國立大學研究所就讀」,從大三開始,就通勤到台北補習,畢業那年雖然沒有考上中大研究所,但許甄妮的表現給他很大鼓舞,因為後段大學的學生一樣可以考上國立大學研究所。

陳紀良決定重考,那段苦讀的日子,即使有問題卻無人可問,讀書沒有伴,必須強迫自己靜下心來念書,這種煎熬反而讓他「因禍得福」,第二年終於考上中大企管研究所,並於今年6月底拿到碩士學位,正準備服兵役。

陳紀良建議學弟妹,培養專業科目的興趣和能力,並加強英文能力,因為研究所多用原文書;且應多看天下、遠見等時事雜誌。他認為,不管私立大學或技職體系學生,只要對想做的事情充滿熱情、態度積極,就會成功。


讀師大 不一定修得到教育學程

讀師大 不一定修得到教育學程
 2007/10/09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陳雅萱/台北報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今年入學的新生只有40%可修教育學程,許多新生對此制度仍是一頭霧水,不懂為什麼考上師大不能修教育學程?也讓許多未來想當老師的同學們害怕自己修不到教育學程。為此,台師大教務處與學生會共同舉辦課程公聽會,和同學們面對面溝通有關教育學程及相關課程的問題。

因應教育部政策,台師大從93學年起開始限制修教程的學生人數。94學年以前入學的同學,學期成績平均須達70分以上才能修教程;95學年入學的同學僅70%才能修教程。根據台師大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最新公佈,96學年入學的新生,以各學系招生人數之40%為限,一共只有850人可修教育學程。

不過,對許多學生來說,唸師大的目的還是想當老師。歷史系新生吳同學發言說,自己是推甄上師大,選擇師大的原因就是想當老師,沒想到進師大後可能俢不到教育學程,讓她很煩惱。

台師大歷史系主任陳豐祥說,師大轉型是必要的,但絕對不是完全捨棄優良的師資培育的傳統。陳豐祥認為,40%的限制是一種假平等。他說,今年台師大的教師甄試的錄取錄有75%,他認為,教育部應該以教甄錄取率來分配修教育學程的人數比例,而不是讓每間有開設教育學程的學校,都維持同樣比例的學生修教育學程。

地理系主任陳國川則說,為了因應教育學程的人數縮減,地理系也做了配合的課程規劃,開設如環境監測與防災等專業學程,讓沒修教育學程的同學培養不同的專長。不過,陳國川也說,因為少子化,教程的人數限縮是必要的,但是,限縮的幅度和標準需要重新衡量。

限制教育學程的俢課人數也帶來另外的問題。國文系新生廖同學發言表示,能否修教育學程的主要篩選標準是成績的好壞,但是,每個人修的課都不同,老師給分的標準也不一樣,用成績篩選讓她覺得很不公平。廖 同學 說,媽媽甚至告訴她,修不到教程唸師大也沒意義,乾脆重考算了。

台師大教務長李通藝說,目前的篩選標準是成績的高低沒錯,不過,未來會考慮用排名或百分比等為標準,也希望納入品德或人格特質作為修教育學程的基本條件。副教務長張子超也承諾,未來會要求老師的評分必須有一定的標準,不能只是一味的給學生高分。

台師大校長郭義雄則在公聽會上表示,教師一職不再是同學們的唯一選擇,針對教育學程修課人數限縮,目前已要求各系所重新規劃對同學們就業有幫助的課程。他說,今年開設10個專業學程如基礎管理專業學程、財務金融專業學程等,目的就是想讓同學打破系所與師資培育的傳統,培養第二專長以利未來就業。

2007/09/30

科技業太操 2成7新貴不願再投入

科技業太操 2成7新貴不願再投入

更新日期:2007/09/29 21:49 記者:張中昌
 
想成為科技新貴,是眾人夢寐以求的事,因為有優渥的薪資福利外,每年獎金加上配股分紅,幾乎是人人擁有年薪百萬,羨煞許多上班族。但人力銀行調查卻發現,有接近27%的科技人,如果讓他們再選擇一次,他們不會想再投入科技業。

根據國科會統計,2005年任職於企業內的「研發人力」總數達96,714人,其中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就佔了近94%,與十年前相比,成長幅度達33%,顯示近年來科技產業的魅力,讓越來越多求職者願意投入。

不過,可別以為成為科技新貴賺錢就很容易,因為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現在從事科技業相關工作的人,對於工作付出與薪資收入滿意程度只有53.46分,有超過35%認為「工作環境封閉」,更有高達48%比例的人都覺得「工作時間過長」。


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表示,想要成為科技新貴,每天工時逾12小時以上是家常便飯,甚至下班回家還得繼續工作,假日手機也必須開機,隨時都處於一種待命狀態,長時間下來肯定影響健康;而每天在實驗室或生產線上,一層不變的封閉環境也彷彿與世隔絕。

因此,調查中有22.13%的科技人就表示,「存夠錢後創業」是他們未來的目標,也有接近12%的人已經開始計劃「轉行」,可見科技業這碗飯,不如大家想像中好賺。

此外,日前政府宣佈明年起,企業給予員工的分紅福利將費用化,必須視為是另一項收入課徵所得稅,而這也導致高達近56%的科技人受到影響,紛紛表示「想跳槽」、「想轉行」。

吳睿穎認為,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台灣經濟主要命脈,更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但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中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卻發現台灣較以往退步,尤其在市場效率和制度上面,原因就在於政策制定的影響,讓台灣經濟都被政治口水淹沒。

不過吳睿穎還是強調,一般人千萬不要只看到科技新貴們優渥的收入,就爭相擠破頭想要跟進,因為超長的工時、源源不絕的壓力,都是外人無法想像,有意的求職者應該要謹慎考慮清楚。


2007/09/28

徵才M型化 近半畢業生失業

 

徵才M型化 近半畢業生失業

 更新日期:2007/09/26 10:18 記者:【彭漣漪/專題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26/57/l5t6.html

當你自大學、研究所畢業,要投多少履歷表才找到工作?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前段班」學校只要丟五張履歷表就有工作,「後段班」學校要丟五十張,還有人丟出兩百九十張。調查並顯示,二十四%的社會新鮮人連面試機會都沒有,求職也趨向「M型化」。

台灣社會M型化,求職新鮮人感受最直接,好學校、熱門科系學生工作更好找;冷門學校、科系學生則愈來愈難找工作,待遇落差愈來愈明顯

後段班 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根據主計處公布的資料,七月共有十萬六千名「初次尋職者」失業,人數創歷來新高,這群剛畢業或剛退伍、首度邁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等於有近一半的畢業生失業中。

根據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對今年投入職場的退伍者進行調查,有三成五的社會新鮮人「信心滿滿」,只丟出五分以下的履歷表,卻有一成的人,丟出五十多分履歷表;另一項調查顯示,有二十四%的新鮮人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表示,那一成丟出五十多分履歷表的人,多半來自排名較後面的學校,很多企業一看到是後段班學校的畢業生,就「直接delete(刪除)掉」,甚至還有企業反應:「不要寄給我那些學校的履歷表好不好。」

好科系 還沒畢業就被綁

好學校、好科系的學生,未畢業就被好幾個工作「綁」住了。台大電機系系主任胡振國表示,台大電機系群的畢業生很受歡迎,包括平均每人有兩、三個工作機會,「很少聽過沒工作的」;今年學校曾辦過一次企業集體徵才,三十多家企業到台大擺攤求才,從鴻海、台積電、友達到聯發科,叫得出名字的一線大廠都到齊,還有十多個單位,如工研院,到台大辦活動順便徵才。

今年好慘 撞上「完美風暴」

但許多「後段班」學校的資通訊畢業生,就沒這麼好運了。萬寶華資深經理鍾宗良指出,他負責某家大型外商半導體公司的人才派遣業務,這家公司只要台、清、交、成四大名校以及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四年來只有一個例外:一位來自龍華大學的學生,還是因為他擔任過派遣,證明自己的能力,這家半導體才破格錄用。

台灣中小企業協會副理事長林廷芳表示,台灣從經濟成長、教育制度、人才供需都有結構性問題,所有後果都在今年呈現,可稱為「完美風暴」。今年的社會新鮮人,就直直撞上這股「完美風暴」。

一○四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指出,今年已開始上班的社會新鮮人,有高達八成早從畢業之前就開始求職行動,顯示社會新鮮人的「憂患意識」。

一○四人力銀行在八月底調查社會新鮮人就業現況,高達七成企業今年以來曾雇用沒有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但三個月試用期後,只有十四%的企業表示新鮮人全員留任至今。


-----------------------------------------------------------------------

職場提早布局 較有機會
 
更新日期:2007/09/26 04:39 記者: 江昭青/台北報導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些新鮮人,雖然是私校、冷門科技畢業,但是能提早為職場生涯作準備,總是比較有機會的。

今年剛從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畢業的楊鈞惠,畢業時同時有六家公司通知面試,畢業後一個半月,就找到了與所學相關的營養師工作。他說,就學期間累積許多打工經驗,滿滿的履歷成為公司參考的指標,才能在眾多競爭者脫穎而出。

楊鈞惠在學生期間,曾當過補習班導師、外場服務生、打字等工作,他覺得大學生除了加強專業科目,透過打工所累積的經驗,磨練出抗壓性、人際溝通技巧等,都能讓自己進入職場更有競爭力。

楊鈞惠表示,系上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到醫院去實習,過程中,常碰到不願意吃營養餐的病人,他當時的工作就是要讓他們了解吃這些餐是為了他們的健康。在那段時間,透過和病人的接觸讓我了解到「溝通、表達」技巧的重要性。

楊鈞惠也透露,他到這家營養科技公司面試時,主管後來告訴他,面試時他穿整套西裝太嚴肅了,但最後是因為他臉上親切的笑容和充分的表達能力,決定錄取。

回想自己當時求職心情,楊鈞惠表示,剛畢業時對未來都會有一種不確定感,但他就是盡量去嘗試各種事物,因為不試,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他認為,工作要有一個目標,讓自己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態,才會讓職場生涯更有動力更充實。


2007/09/24

考多益 拚加薪不求人

考多益 拚加薪不求人


中秋連續假期,台北火車站附近的英文補習班,擠滿了上班族、大學生和研究生,他們為了求職、升遷和取得文憑,努力K英文,要考一張「多益」證照。

想加薪→長榮考過月薪加3千

張先生的朋友在長榮海運服務,長榮員工只要多益考600分,薪水就加3000元,未來還有晉升主管的資格。張先生認為,花兩萬元去補習三、四個月,換來一年3萬6000元的加薪,是很值得的投資。

60歲的林先生從中華電信退休後,喜歡遊山玩水的他,想考外語導遊執照,他已考過一次多益,但分數不理想,想再考一次。他說,每個月都有多益考試,反正退休後時間很多,可以把英文讀好,又可考照再創事業第二春。


 

盼升官→50多歲藥廠經理也補

補習班英文老師陳蕙說,曾有一位輝瑞藥廠的經理來補多益,他的年紀50多歲了,據說想要有升遷機會,多益至少要考800分。

任教十多年的陳蕙指出,這幾年經濟不景氣,出國留學人數大減,補托福、GRE等學生也變少了,補多益的學生增加,托福和多益補習人口約為一比三,以職場英語和生活英語為主的多益測驗,因為國內許多大企業和大專院校都採用,變得更吃香。

登峰美語副總經理蘇永富表示,現在採計多益成績的企業和大學增多了,全民英檢的熱潮不復以往。他指出,全球有超過五千家企業採用多益測驗,每年有450人次報考,考取多益證照,等於擁有全球職場的競爭力;而全民英檢測驗是台灣自己研發出來的,講白一點,「飛機飛過太平洋,就沒有人承認」。

敢蹺課→汽車公司副理帶隊考

蘇永富指出,國內企業要求的多益分數,生產線員工約在450分至600分,市場部門約700分,經理級則要800分。他透露,和泰汽車曾有副總經理帶著主管人員一起去補多益,沒有人敢蹺課。

華航規定正駕駛得通過多益600分的檢定、副駕駛要500分,兩者月薪差了10萬元,讓許多副駕駛拚了命就是要考高分,求取升為正駕駛的機會。雖然規定只有600分,但競爭激烈,資深補教多益老師陳蕙指出,實際上要800~900分才考得上正駕駛。

要畢業→台大商研所規定800分

蘇永富指出,許多大專院校研究所要求學生多益要達一定分數才能畢業,例如台大商學所要求800分,輔大管理所要求600分。

其他採用多益成績的企業包括:B&Q、LG、中鋼、日立電器、台灣大哥大、遠傳、東元電機、中國菱電、聲寶、松下、威盛電子、眾信會計事務所、勤業會計師事務所、統一超商、華邦電子、圓剛科技、元威科技、康舒科技、神腦科技、仁寶電腦、中鼎工程、艾波比(ABB)、泰航、遠航、華航、長榮航空、復興航空、聯邦快遞、和泰汽車、裕隆日產、國泰人壽、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英商路透、家樂福、台糖、上海銀行、中國信託、中國國際商銀、台銀、保德信、全錄、金寶、日月光等。

【2007/09/24 聯合晚報】


2007/09/20

企管、電機、機械 聲望排名台大優

企管、電機、機械 聲望排名台大優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Cheers》雜誌昨天公布企管、電機與機械3大類研究所學術與企業聲望排名,台大在3類都奪得總冠軍,成大在電機和機械都是第二名,但機械所企業用人評分排名第一,超過台大。

《Cheers》雜誌首度進行研究所學術與企業聲望排名調查,先針對研究生人數最多的企管、電機與機械3大類,學術上由教授互評,企業用人評分則採問卷調查,兩者加總則為總排名。

結果顯示,企管所由台大商學研究所奪冠,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居次,第3到第6名分別為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成大企業管理研究所、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私校方面,元智表現最優秀,排名第13名,學術聲望與企業界評價排名分別是第14、13名。

電機所則由一系多所的台大電機所名列第1,第2為成大電機研究所,交大電機與控制所及清華電機所則為第3、4名;私立大學中,較為特別的則是淡江大學97學年,將開辦機器人工程研究所,是台灣第1所。

最佳機械工程研究所台大機械所奪冠,學術排名也勝出,但成大機械所卻是企業的最愛,在這部分打敗台大,同時也是1000大企業中,晉用畢業生人數最多的機械所。

第3、4、5名為交通大學機械工程所、清華大學動力機械所及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所;私立大學中,中原大學機械工程所表現最好,位居第10,元智大學機械工程所、逢甲大學機械工程所,分居第13、14 名。

Cheers雜誌總編雜劉鳳珍說,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校在學術和企業評分落差很大,例如在電機所方面,總排名第8的台北科大,學術排名第13,企業評比第5名,大同大學學術排22,企業評比第12;中與大學電機所學術第9,企業用人評分排名卻只有18名。

【2007/09/20 聯合報】

----------------------------------------------------------------------------------

企業聘碩士 6成選名校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一項針對1000大企業調查顯示,碩士學歷已成為進入大型企業的門檻,但近6成企業錄用人才時會在乎應徵者是否名校畢業,6成多也對新改制成立的科技大學碩士生沒有信心。

《Cheers》雜誌日前針對1000大企業人資主管作問卷調查,從聘用碩士員工比率、是否在乎錄用人才出自名校、及土洋碩士優劣勢評估等3大面向,了解1000大企業對碩士生的信心指數,發出99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20份。

調查發現,現在每5名應試者有1位碩士生,受訪者中,高達68%的企業過去3年新聘員工的碩士比率增加,碩士學歷已成為企業儲備幹部的指定基本要求,如台灣萊雅、統一企業、頂新集團等,華碩電腦的產品經理、奇美電子的光電研發工程師等,也要求碩士學歷。

土、洋碩士相比,多數企業認為留學碩士在專業知識與技術、創新能力、解決問題及國際觀和外語能力上,都超過國內碩士,國內碩士只在學習意願、穩定度、抗壓性和團隊合作上贏過洋碩士。

不過,企業有名校情結,並非對所有碩士生皆照單全收,近6成在乎應徵者是否出自名校,此外,研究熱門領域及學校與業界互動頻繁等,也是企業選才較重視的

高達66%的企業主管則對國內新改制成立的科技大學碩士生沒有信心,這與科大研究所的師資、資源、歷史短都有關聯。

《Cheers》雜誌總編輯劉鳳珍指出,有碩士學位不等於讓就業更有保障,一個「有價值」的碩士文憑,必須包含「名校」、「熱門研究領域」等幾個條件,才凸顯,但名校不一定是國立大學,在某些領域表現很好的也有私校

劉鳳珍指出,就讀研究所人數10年爆增360%,現在碩士在校生超過16萬人,但教育部只有總量管制,管制生師比,不管師資,不少研究所「師資不對稱」。

如有的大學沒有醫學系,但設有自然醫學研究所,沒有財經系,卻有財經法律研究所,或有的科大商管所卻有土木或地質博士,研究所出現不少警訊,就讀前要慎選。

【2007/09/20 聯合報】


2007/09/18

出身名校更需要有實力

出身名校

文/雪飛嵐  96.9.17 自由時報

我常常忘記我自己「出身名校」這件事情。直到看到系友通訊錄夾帶著一張劃撥單才會想起分毫。

我讀的大學是排名數一數二的國立大學,在大學時代我從來沒有設想過工作難易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學校的師長,還是周遭的朋友,都對我施以「國立大學畢業,不怕沒工作」的精神洗腦,只有我的父母憂心。但是學生嘛,誰的話都聽,唯獨自己父母的肺腑之言聽不進去,我依舊瘋狂的當我的大學生,完全沒有精進自己的意思。


但,「畢業即失業」的口號,真的在我身上發生了。從挑工作變成工作挑我,進入職場一堆人都問我:「你這樣的學歷來這邊幹嘛?」我苦笑,現在的社會哪由得你挑工作?尤其是一個沒有專精能力,空有大學文憑的大學生

現在的我,做著一份大家都能做的工作,工作的要求不過是專科畢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薪水,讓我得過且過的過日子。自我沈淪的腐化,似乎早就讓我迷失在現實中。人生嘛,開心也是過,不開心也是過,雖然沒錢買名牌,但是有錢可以吃雞排也很幸福。

我常常忘記自己出身名校這件事,進入職場後看的是能力與經歷,學歷只是「依親」的小小輔助。

進入職場打滾的這幾年,我幾乎忘記了曾有的理想抱負,忘記了曾有的悸動和期許,我甚至忘記了自己曾那樣傲視自己是國立大學的畢業生,直到我收到校友通訊錄的那一刻。

看了看劃撥單,平靜的心房徒增了些許波瀾。丟進廢紙回收,也許是它唯一的下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sep/18/today-work3.htm


2007/09/13

年產逾4萬碩士 高學歷≠高就業

年產逾4萬碩士 高學歷≠高就業

民視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09/12 07:09

今年大學招生,創下十八分就能唸大學的新紀錄,這個大學普及化的現象,已經讓許多三升四的大學生相當緊張,有些人甚至暑假就開始補習,準備考研究所繼續升學,但是您可能不知道,現在台灣一共有兩千八百間研究所,一年生產四萬五千多位碩士,甚至出現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到底唸碩士真的是就業保證嗎?來看今天的第三隻眼。

 


九月初,大學還沒開學,南陽街的研究所補習班早就搶先開課,因為想要升學唸碩士的人越來越多,根據統計,現在大學應屆畢業生,準備考碩士的比例,大約三成。大學錄取率,已經從九十一年的八成,躍升到今年的九成六。而全台的大學院校,更從十一年前的六十七所,變成現在的一百四十多所,總在校人數更逼近百萬。

大學文憑不再稀奇,碩士學位,似乎變成一種另類的求職保障。但現在不只大學生滿街跑,碩士生也一樣多。全國研究所已經從九十年的一千八百多所,擴增到現在的兩千八百多所。碩士在學人數,更從九十年的八萬多人,擴增到今年的十六萬人。而九十四年的碩士畢業生總人數,更是高達了四萬五千人。十年下來,碩士班學生的成長率,已經突破了百分之三百。而大量生產高學歷文憑的結果,造成今年七月,大學、碩博生一共有十萬多人失業,而目前就學中的博士生,還有將近三萬人。翻開雜誌,都是各個大學的研究所招生廣告,但是真正熱門職缺的,只有光電、材料這些系所,碩博士學歷供過於求的,有生技這類產業。

以台灣大學為例,目前三萬兩千的學生總額中,預計未來大學生跟研究生的比例將調整到一比一,也將明顯壓縮後段大學的碩士招生。目前碩士新鮮人的起薪,文史哲大約三萬一起跳,理工科技大約還有將近四萬,如果想把研究所碩士學歷,當成求職的跳版,可千萬別隨便亂考。隨便考一個碩士學歷,就一定有高薪好工作的神話,在台灣已經逐漸地崩解,讀好的學校,跟讀好的科系,還有自己的努力學習,才有可能在大學普及下的台灣職場,生存下去。


2007/07/28

為何選系比選校更重要?

徵垃圾車駕駛 月薪3萬6000元 台大畢業生也來應試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728/17/hxsu.html

 更新日期:2007/07/28 17:53 記者:記者張心哲、張鎮安/台北報導
 
台北市環保局招考駕駛,開出3萬6000元高薪,吸引將近700人爭取100人的錄取名額,其中更不乏有大學學歷的民眾應考,大家搶捧鐵飯碗,都想開垃圾車。

人潮擠滿了學校走廊,家屬在旁搧扇子乘涼,這可不是升學考試,而是台北市環保局招考駕駛。原本只要100個名額,一共有689人來報考,錄取率只有一成四,甚至還有台大高材生也為了工作難找,嘗試爭取這份開垃圾車的工作。

一名台大畢業學生說:「就是看到報紙的報導,然後就來報名,暫時沒有理想的工作,只好先過來這邊做做看,我覺得三萬六還可以啊!」


雖然這次考試資格,已經把學歷條件升到國中畢業,也首次將戶籍限制在台北市,但是3萬元的底薪,加上6000元的清潔獎金,還是讓很多民眾搶吃公家飯,即使是台大畢業高學歷來報考,環保局官員也毫不意外。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副局長郭勇指出:「學歷倒是其次,不過當然有高學歷的人,我想在各方面的共識,應該會比較高。」

只考環保常識跟交通法規,以及第二階段的路考,讓許多民眾搶著來開垃圾車,雖然必須每天與垃圾為伍,但是薪資福利穩定,甚至大學畢業生也願意嘗試。

--------------------------------------------------------------------------------

 三商銀募新血 年薪60萬起跳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728/57/hwxd.html

 更新日期:2007/07/28 10:13 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老行庫的三商銀近來為了招募新血,不斷想辦法刺激有能力的人來應徵,不約而同鎖定研究所碩士的儲備幹部,彰銀、一銀、華銀各自招收五十人、五十人、三十人,要以工作穩定,年薪至少六十萬元起跳來吸引新鮮人。

不過,三商銀的儲備幹部,名稱卻是大不同,像是華銀名叫「儲備專業人員」、彰銀則是「核心業務辦事員」,瞄準碩士,彰銀今年更是首度招募儲備幹部,鎖定法律、商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起薪每月三九八一二元,華銀則是三‧六萬元,一銀四‧二萬元,若加上年終獎金、午餐津貼等,起薪至少都是六十萬元起跳。

此外,在徵選儲備幹部時,華銀的初步關卡僅有資料審核,接下來則是面試。彰銀甄選則有三階段,包含書面審查、能力測驗及英文筆試、中英文面試,其中,英文能力優秀者將優先獲得面試的機會。而三商銀皆強調,儲備幹部都是要培訓為通才,也就是全方面都要會,因此著重在營業單位,訓練期滿才會分配專業領域,彰銀則是以一年兼具基礎與專業的三階段密集訓練。

對於這些儲備幹部未來的發展,彰銀總經理陳淮舟表示,除了依照正常升遷管道晉升外,表現優異者,將由人力資源處提報總經理核定後升等,不受年資的限制,目的在讓優秀人才早日接棒。而彰銀也鼓勵內部員工報考,要讓有能力的員工不會被埋沒。

今年特別的是,一銀的儲備幹部,這次的條件依然為研究所畢業,不過今年首度放寬招募標準,過去需為法律商學相關學院畢業,今年未設限。彰銀除了五十名儲備幹部,還有五職等儲備櫃員三百名及資訊相關人員二十六名。五職等辦事員以大專以上法律、商學、管理等相關科系畢業生為招募對象,起薪每月二九八三○元,採書面審查、能力測驗及面試三階段甄選。


2007/07/11

以閱讀為核心的2007年大學英文指考

以閱讀為核心的2007年大學英文指考

李振清(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立報

大學生、高中生與國中生英語文能力呈現雙峰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這種反常的英語文教育現象,逐漸反應出當前的英語文教育,只顧迎合國中基測、大學學測,與大學指考的命題與測試取向,卻忽略正常的教學與學習策略,以及預期的英語文「教材與能力本位」效應。換句話說,依循正常化的教學所獲得的基本英語文能力,可以用來接受國中基測、大學學測,與指考英文的客觀與多元檢測。除此而外,正常的英語文教學,應該能有效培養高中學生英語文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同時藉此因應任何型式的考試或測驗,包括全民英檢、托福(TOEFL)、多益(TOEIC),及雅思(IELTS)等。在這大前提下,無論是「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師生最重要的共識是:配合英文教本的內容,輔以兼俱知性與趣味性的生活化真實讀物(authentic reading materials);同時,藉由課本與配套的課外真實性讀物如(網路上的)報章、雜誌、簡易小說等,由老師透過對話、討論、遊戲、分組活動等的互動教學模式,將最新穎的常用英文詞彙、句法、修辭、習慣用語等,靈活地運用於實際的生活中。這種「學以致用」的活化教授與學習模式,能擺脫現代的「考試煎熬」,同時也是增進記憶的不二法門。也唯有如此,方可引發學生的英語文學習動機,同時提昇國中基測、大學學測,與指考英文的實質成績。

2007年大學英文指考試題的創新性


今(2007)年7月2日大學英文指考的英文試題,完全驗證了這項理念。筆者自民國70年(1981)大學聯考開始加考「英文作文與翻譯」以來,一直密切注意考生的英文寫作與翻譯能力,以及27年來台灣學生英語文能力不進反退的根本原因。當筆者仔細地研究今年的英文指考試題,並親自作答後,發現2007年的這份試卷已經跳脫出傳統的試題窠臼。除了50到56題的「閱讀測驗」顯然偏難外,其餘的試題在內涵、用字、結構上,非常新穎,而且符合測驗的客觀度與實用性。無論是第一部份的「選擇題」(佔72分),或第二部份的「非選擇題」(佔28分),如考生能於平時在老師指導下,廣泛閱讀課內及課外英文讀物,並習慣於瀏覽網路上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時代週刊》(TIME),或《新聞週刊》(NEWSWEEK)的精采報導,必然能得心應手地回答今年的「選擇題」中的創新性問題。同時,課外閱讀所獲得的語料和觀念,更可應用於「英文翻譯」與「英文作文」之中。

相對地,平時若僅死背文法規則,或死板盲目地記憶單字,而不知語言學習的竅門與英語語音結構與特質者,則今年的考題,其得分必然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另一種令筆者擔心的問題,是城鄉差異所可能造成的「雙峰現象」。原因無他,今年的英文指考試題,會反應出考生的閱讀頻率與學習策略,以及英文老師的整合性教學方法之正確程度。本文特從今年的英文指考試題,逐項分析,以供高中英文老師與同學們參考。

詞彙試題反應出的閱讀效益

在第1到第10題的「選擇題─詞彙」中,即使不用細讀4個選項(A、B、C、D)中的待選答案,只要平時廣泛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短文,都可根據「上下文」及文義,而快速決定應該填寫的正確詞彙。例如:

1. With his excellent social skills, Steven has been ________as a great communicator by all his colleagues.

這句英文,讓筆者聯想到amazon.com網上的暢銷書《雷根總統:偉大的溝通者》(Ronald Reagan: The Great Communicator.)。熟悉文句的內涵後,該句的必然答案可能是被動語態的:regarded,或considered、perceived、admired,但絕不是其他三個語意歧異的(A)diagnosed(診斷)、(B)exploited(剝削)或(D)concerned(關切)。類似的新穎句法,或傳遞最新訊息的文句,只有藉由經常閱讀課外的真實性報章、雜誌,方可獲得最貼切的語感,和語用原則。

再看第2句:

2. When you enter a building, be sure to look behind you and hold the door open for someone coming through the same door. It is a common _________ in many cultures.

讀了第一句之後,依正常學習英文的經驗,大家應該可以瞭解holding the door open for someone coming through the same door是一種基本的「禮貌」或「教養」。因此,不用看後面的選項,平時常聽老師、父母討論倫理教養的學生,一定會很自然地聯想到courtesy一字。同時,選項中,除了(B)courtesy 外,不可能是(A)process(程序)、(C)acceptance(接受)或(D)operation(運作)。

若運用相同的道理來檢視 5到10 題,英文程度中上的學生,必然可依上述的原則,不用參考選項,就可直接作答(題號5、8、9、10為今年度英文指考的原題號):

5. If you want to keep your computer from being attacked by new viruses, you need to constantly renew and _______ your anti-virus software.(Answer: update)

6. Many factors may explain why people ar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One factor ________ to this phenomenon is the easy access to the Net.(Answer: contributing)

8. Tropical rainforests are home to about one million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If the rainforests disappear, many of these species will become ________.(Answer: extinct)

9. An honest person is faithful to his promise. Once he makes a ________, he will not go back on his own word.(Answer: commitment)

10. The new computer game Wii provides us with an ________ way of exercising. People now may play sports in their living rooms, which was unimaginable before.(Answer: innovative)

上述第5、6、8、9、10各題的文字,幾乎都是英文報章雜誌上最常討論的生活化議題,也是現代學生最需要瞭解的基本觀念。除了update(更新)、contributing(引發、導致、造成)、extinct(決滅、絕種)、commitment(承諾)、innovative(創新性)等新穎實用詞彙外,前10題的語法結構,也有助於檢測考生的基本英語文語法知識,以及對句子的理解能力。

閱讀衍生的篇章理解效益

在第二項佔20分的「綜合測驗」中,有4小段文字,分別描述「快樂指數/程度」(levels of happiness)、「北極光」(northern lights)、「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不丹王國」(The Kingdom of Bhutan)。這些主題(topics)顯然都是當代學生應該理解的課題。但唯有經由日常的課內外閱讀與討論,外加「聆聽」與實際「寫作」練習,方可吸收而成為Stephen Krashen所主張的「理解性的汲取」(Comprehensible Input)。這種「認知分析、汲取與產出理念」(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Input/Intake/Output Hypothesis),可以肯定為什麼常看課外英文書報的高中學生,對英文自然地產生親切感,從而藉由英文而獲得更廣泛的新知識。例如下列「綜合測驗」的段落和句子,也可由閱讀與直接得到的語感獲得正確的答案:

16.The northern lights, known as the aurora borealis, is one of the nature's most dazzling spectacles. Science is still not certain __________ exactly what these lights are and what cause them.(Answer: as to)

26. The Kingdom of Bhutan is a landlocked nation situated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The entire country is mountainous, _________ a small strip of subtropical plains in the extreme north.(Answer: with the exception of)

第26題的理解,除了有賴平時的習慣性閱讀外,也可由句構中的「前後對比」(contrast)意涵,猜測出正確的答案:with the exception of.

萬一學生有疑惑,則可用「排除性」的原則,將「不可能」的答案,一一排除,然後找到可能的正確答案。

第三項的「文意選填」,和第四項的「篇章結構」,對一般考生來說,可能偏難,因為大多數的高中生都是應用「考試取向」的策略,來從事英語文的「非實用」學習。然而,若能養成閱讀習慣,外加前述的句構與文義理解,則依循文章「起、承、轉、合」的原則,則仍可整理出頭緒,找到正確的答案。例如:

41. Japan is dealing with a problem that's just starting to sweep the world - an aging population combined with a shrinking work force. __________. By so doing, it is hoped that Japan's government will save its increasingly burdened pension(i.e. payment received after retirement) system from going bankrupt.(Answer: B - Therefore, aged Japanese are now being encouraged to work longer in life.)

理解本項問題的方式,是分析日本(Japan)「人口老化兼勞動力萎縮」(aging population combined with a shrinking work force)的原因。與此相對照的是「預期的解決方案」(expected solution),而這方案就是「鼓勵日本人延後退休」, 所以答案就浮現了。當然,閱讀是促成理解文義與文句的最佳途徑。

課外閱讀是因應「閱讀測驗」的不二法門

今年大學英文指考「閱讀測驗」(22分)部份,計有3篇,分別就美國匹茲堡「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s)的奮鬥與慈悲心」、「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及「血鑽石」(Conflict/Blood Diamonds),測試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篇的內容均佳,尤其是「Andrew Carnegies(安德魯.卡內基)的奮鬥與慈悲心」。然而,「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恐怕對絕大多數的高中生偏難了。對於平時不重視課外閱讀練習與教學的老師,咸信其學生一定無法應付。筆者特地將該文抄列如下,以便討論:

Most parents dread a note or call from school saying that their child's behavior is "not normal." If your child'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life is suffering is suffering because they don't pay attention, can't sit still and act without thinking, it is most likely that they have 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neurological disorder which stems not from the home environment, but from neurological and genetic causes. Its symptoms typically show up in early childhoo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inattention and impulsivity. Inattentive children have difficulty focusing on completing a task or learning something new. Hyperactive children always seem to be restless. Often they report that they need to stay busy and may try to do several tasks at once.

Impulsive children often do not think before they act. They often blurt out inappropriate comments or have difficulty talking turns in conversation.

Most children can be inattentive, hyperactive, or impulsive at times. It is when these behaviors are inappropriate for their age and affect different areas in their lives that the disorder is diagnosed. Depression, anxiety,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may co-exist with AD/HD. Therefore, if a child is suspected of AD/HD,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he or she be evaluated by a professional.

Once your child is diagnosed with AD/HD, it is important to let the school know so that they can provide appropriate academic and social support. Your child's school should keep this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 and it can usually make accommodations in the classroom to fit your child's learning needs.

命題人員本的用意很好,希望能在難易度的掌控中,符合常態分配的原則。這篇網路文章的用字、句構和修辭,均為優質的篇章。然而,部份詞彙的確超出「大考中心高中英文參考詞彙表」。不過,只要平時勤讀課外英文書報,尤其是網路上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新聞週刊之精采文章,及包括有關王建民、血鑽石、全球暖化、環保與生態能源危機、倫理教養、創新科技之報導,則任何形式的考試,自可駕輕就熟地應付;英語文能力與廣博知識也就可以同時自動提昇。影響所至,翻譯與作文也會變得容易了。本篇閱讀測驗中的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life(課業表現與社會生活)、neurological and genetic causes(神經與遺傳因素)、depression(焦慮)等,雖屬偏難的詞彙,但只要方法正確,仍可以理出頭緒來。

今年的翻譯題(8分),跟3年前的試題極為類似,且都突顯了廣泛閱讀所帶來的常用詞彙與精緻句法之效應:

人類對外太空所知非常有限,但長久以來,我們對它卻很感興趣。

Human (Mankind's) knowledge of the outer space is very limited, but we are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it for a long time.

太空科技的快速發展,使我們得以探索它的奧秘。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y has enabled us to explore its mystery.

在學習英語文的過程中,若能儘量歷練以閱讀為核心的互動教學,則高中生常犯的基本詞彙、動詞時式、時態之錯誤,自可逐步減少。相對地,寫作內容、作文之組織、文法句構、用字遣詞,及體例等,也可慢慢改善。在這同時英文老師的教學策略與「終身學習」,也是不可忽略的課題。


2007/07/06

考題分析/英文》沒電的世界 時態寫錯最多

考題分析/英文》沒電的世界 時態寫錯最多

2007/07/06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今年指考英文作文要考生想像沒電的世界,不限定用假設性語態,試卷發現,考生大多答得出,從電力與生活方便性著手,時態、過去式動詞寫錯,是常見錯誤,滿分廿分,試閱卷最高十八分。


 

閱卷召集人、靜宜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謝國平說,前天共試閱三、四千份試卷,再訂出評分標準,每份試卷由兩人評分,若分數差太多,再由第三者重閱評分。

謝國平指出,英文翻譯占八分,內容關於大眾運輸縮短城鄉差距,及高鐵讓台灣南北半天內往返,關鍵字如rapid、fast、development、travel、half a day等,多是高中生應掌握的常用字彙,得分不難。

至於作文,離題、繳白卷的也很少,不少考生描述電力和生活方便性的關係,也有人寫到天氣暖化、汙染等電力副作用。因每個考生都很熟悉電力,且是生活不可或缺,多能依照題意發揮,描述沒有電力的世界會如何。

很多考生擔心,這次英文作文若沒用假設性語態,會不會被扣分?謝國平說,若用假設性語態,表示與現在事實相反,當然正確;但若把沒電當成將來的一種可能性,就不必用假設性語態。

謝國平說,英文有些考生用補習班教的萬用句或較艱深的單字、句型,除非用得很恰當,否則不會拿高分,甚至可能弄巧成拙,反而扣分。 考生被扣分最多的,是拼錯字或文法錯誤,最常犯的錯誤是動詞使用錯誤。

 

【2007/07/06 聯合報】


2007/07/01

跨考數乙,吃補 跨考數甲,吃虧

跨考數乙,吃補    跨考數甲,吃虧

2007/07/01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大學指考今天開始,今年近8成自然組考生跨數乙,比去年多出3個百分點;但社會組跨考數甲不到6%。補教老師說,因為自然組跨考數乙「很吃補」,社會組跨考數甲,往往是「當砲灰」。學者研究也指出,指考制度鼓勵跨考數乙風氣,肥了自然組,瘦了社會組。



今年各大學有136校系只採計國、英、數乙3科,不需史地成績,比去年的153校系少了17系,但自然組跨考仍趨之若鶩。補教老師詹浩表示,自然組考生只要多花150元,就多出136個系可以選填,錄取名額(上榜機會)多出一萬多個,可說是「一本萬利」。此外,考試時間安排上,數乙明天上午第一堂考,有些自然組考生把它當「暖身」,等下午考數甲時可以更熟手。


補教老師林昇泉表示,去年數乙超簡單,高標上衝到88分,滿分人數破紀錄達1724人,不少自然組考生靠數乙「吃香喝辣」,台大經濟系就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是自然組學生。


然而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往年只採計三科的商學校系,包括台大企管、政大統計、政大會計,今年都改採計國、英、數乙、史、地五科,重新擁抱較有人文素養的社會科人才。


自然組考生加考數乙,多了136個志願可填;社會組考生加考數甲,則只多出24個系選填,主要是選心理系。但林昇泉認為,社會組考甲往往當「砲灰」,因為數甲有考微積分,是社會組沒上過的課程,微積分沒修好,進了大學上課就聽不懂。


指考制度「圖利」自然組考生,不只是補教業者的觀察,佛光大學社會系教授林大森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制度平等性檢視─教育社會學的觀點」研究也指出,自然組考生數乙成績明顯高於數甲得分,造成自然組跨考情形普遍。


但研究同時發現,整體而言,跨考者並不見得能錄取到較好的學校。統計指出,自然組跨考生的國文及英文兩科成績,比未跨考者略差,分析顯示,想要透過加考數乙獲益,必須以良好的國英程度為前提。

-----------------------------------------------------------------------------

她 從理工第58志願 跳商學第1志願

自然組考生跨考數乙,數乙得分往往是數甲的兩三倍,讓許多人覺得不考數乙真對不起自己。

去年北一女二類組考生黃同學,數甲只考38.4分,數乙的成績翻了近三番,得100分;她的國文77.13分、英文86.17分、物理54.5分、化學58 分,如果填選二類組科系,只能上中央光電系,因為數乙滿分,結果考上台大財金系,從理工科的第58志願,大躍升至商學院的第1志願。

他 捨台大土木系 改念台大企管

去年建中考生蔡同學數甲考47.2分,數乙考89.5分,最後他捨二類組排名第36的台大土木系,改念一類組排名第2、3的台大企管系。

自然組考生跨考數乙,也不是無往不利,還需要國文、英文兩科考得好,才有辦法跟社會組考生一爭高下。去年一位石碇高中考生高同學,數乙雖然考100分,無奈英文只得5.67分,因為多數商學院科系,英文加重計分1到1.5倍,他的分數沒有競爭力,占不到便宜,只好摸摸鼻子回去選填二類組校系。

 


2007/06/28

英作文 用句正確不炫技

指考總複習10》英作文 用句正確不炫技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英文作文是很多考生的罩門,指考閱卷老師提醒考生,儘量用自己有把握的字詞、句型作答,「炫技」易出錯,也應避免套用補習班萬用句。只要不離題,文法用字不出錯,拿到一半分數不難。

台師大文學院長、曾擔任指考英文閱卷召集人的張武昌指出,指考非選擇題通常分為中翻英、作文兩大項,中翻英的同一個句子,往往有10幾種翻法,只要沒錯字、符合題意,不會限定非得用那個單字或句型,考生可選用有把握的字句作答,用太炫的文法或太深的單字,反而易錯被扣分。


 

張武昌說,至於英文作文,通常占20分,內容、組織各占5分,用字、標點等其他部分占10分,考生絕對要看清題目要求,一旦離題,多半拿不到10分;英文作文有時會指定第一段寫什麼、第二段寫什麼,及各段主題句,考生不按指示寫會扣分。

張武昌歸納,歷來拿高分的英文作文,真正有創意的其實不多,但內容較有料,舉較多生動的例子,而且用字、句型、文法有層次及變化

不過,張武昌提醒一般考生,若程度不是很好,作答應以「正確」為第一要件,寧可選用較容易、有把握的字句,即使都用簡單句也沒關係,只要不出錯,分數絕不會低;尤其不要胡亂套用補習班教的萬用句,牛頭不對馬嘴,反而自暴其短,會多扣分。

【2007/06/28 聯合報】


2007/06/23

英文科學測攻略方向分析

英文科學測攻略方向分析 

撰文 林 華   [摘自大正資訊學習網]

今年英文科的難易度,雖有些考題與文章中的單字超出大考常用4000字範圍,不過真正影響作答的並不多,陷阱題也比去年更少。整體看來,今年文法、句型的考題分配平均,惟用詞活潑,較著重於中英文語彙和句構的差異,因此同學若是文法觀念清楚,平時多背誦英文片語,要拿高分應非難事。




此外,去年的選文時事性不高,反觀今年選文不但有王建民、拒絕皮草、寵物美容等相當流行的時事話題,亦有男女情感表達大不同、糖果與蛀牙的問題、公共電視興起的知識性文章、印度陸塊北移的地理概念、盧安達的旅遊簡介,以及如何趕走討厭小孩的寓言式文章,比起去年顯然更為多樣化。縱然某些文章因為出處和改寫的關係而引發爭議(大考中心已對此做出回應),又選用的文章雖然多樣化,但有些資訊略嫌過時(如公共電視一文提及的產業龍頭為NBC,而目前CBS電視網已因犯罪影集的大受歡迎後來居上)。不過暫且撇開考題引用和時效上的問題,單就應考的角度來看,命題取材來源如同往年包含報紙、雜誌、書籍、網際網路等,以真實語料(authentic material)來評量考生的英文能力。因此,同學宜多著眼於英文實力的培養、增進各式考試技巧,並多方接觸時事資訊,才是應考良方!

近幾年來,學科能力測驗在題型與配分上幾無變化,今年也不例外。試題配分如下:
 總分題型題數及配分備註
第壹部分
單一選擇題
72 第一大題:詞彙15題,共15 
第二大題:綜合測驗15題,共15包含三篇克漏字文章
第三大題:文章選填10題,共10包含一篇文章
第四大題:閱讀測驗16題,共32包含四篇文章
第貳部分
選擇題
28 第一大題:翻譯題2題,共8 
第二大題:英文作文20 

  

學習單字在顧好基本功之餘,應「多多益善」

大考常用4000字是同學的基本功,必須紮實背誦,不宜好高騖遠,貪多反而容易嚼不爛。但近年的學測考題,詞彙題的選項有不少已超過大考常用4000字,正確答案超過大考常用4000字範圍的也有兩到三成,其他考題的文章也每每出現較難的單字。因此,建議同學在學習、背誦單字時,如果行有餘力,最好不要拘泥於教科書和大考常用4000字的固定範圍,應多多益善,對於英文實力的培養和增進應考能力一定有所助益。 

重視英文單字的多種用法

單字與片語依然是學習英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背多分」仍是不二法門。只是有些字因具多種含意,其表面的意思可能和真實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如閱讀測驗第4952題的文章中提到的「fur-free」是「拒絕皮草」之意,而目前網路常見的「spam-free」則是「拒絕刊登廣告」。由於free有許多意思,如果把free當成「免費的」,而解釋成「免費皮草」,便會影響整篇句意。又如runway,一般指的是「機場跑道」,但在此文章中意指「時裝秀的伸展台」,如果依照常用字義來解釋,將會不能理解為何後面提到「時尚業正在改變」。因此,對於諸如makeshow等英文常用字的多重含意,同學宜多加了解,將有助於增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此外,在了解不同詞性的單字用法後,於文意選填時,便可幫助同學快速去除不適當的答案,用處更為強大。

紮根文法、句型和片語

今年的考題嚴格來說並不困難,惟片語的選用上較活潑,不易從中文直接翻譯理解,所以同學應多加強片語的背誦。另外,文法句型方面,像是連接詞的用法、關係子句和分詞構句,都是基本、常考的,因此平日應多多練習以釐清觀念,不僅有助於選擇題的作答,在翻譯和作文上也會有所助益。

多方涉略生活知識和時事

有些字詞如音譯名、縮寫字、專有名詞,可能會造成同學在閱讀上的障礙。像是今年詞彙的第二題,王建民雖然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如果不知道他的英文名字叫Wang Chien-ming,可能會影響同學對句意的了解。同樣地,綜合測驗中的Rwanda(盧安達)、閱讀測驗中的amygdala(杏仁體),不論是專有名詞或是國名,還是縮寫字卻沒有附上完整名稱的ABC,都可能造成同學有看沒有懂的情形。因此,在課餘時間多方涉略生活相關知識與時事是有幫助的,同學可以從閱讀雙語報紙著手,或是藉助網路多瀏覽英文文章。

培養應考技巧

雖然近年來的大考試題,都會出現較不容易懂的單字和名詞,如上述Rwandaamygdala,但其實這些單字大多對於作答並沒有太大的阻礙。即使跳過這些單字,仍然可以藉由文法句型、以題找文的方式,從字裡行間求得這些題目的答案。因此除了基本功外,也別忘了要訓練在面對題目時,保持不慌不亂的心態,同學可以藉由多做、多考試的方式,來培養應考技巧能力。 

英文作文

學科能力測驗已經連續好幾年採取看圖說故事的方式,本次內容為一個小女孩把貓帶回來,結果把家弄得一團亂的故事。雖然圖片的戲劇性較強、事件容易明瞭,但是同學要在有限的字數裡,把故事說得完整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此時,可以先在每張圖旁寫下兩、三個句子(先用簡單句),於整合時再用分詞構句、片語,以及強調用語和轉折語,不僅讓行文較為連貫,也可以使整個故事看起來更活潑。


財金人的心聲

財金人的心聲 

採訪報導 何楓琪      [摘自大正資訊學習網]

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對畢業於中正財金的徐志立而言,這夢想卻是繞了好一大圈,才讓他找到。

坐在會議室,現任研究部專案副理、負責產業研究的他,談到自己的求學經驗時,打趣而幽默地表示:「我的大學之路,可稱得上是『坎坷』了。」

熱門,不一定是你的「門」



時間回到1988年,徐志立剛從高中畢業,和許多人的心態一樣:哪個科系熱門,就往哪去,然後以為上了大學便能「由你玩四年」。

「結果,我在東海化工才二年,就已經念不下去了。因為高中時最差的科目就是化學,考取大學後又不甚努力,不但讀得痛苦,更慘遭退學。」徐志立苦笑地回憶道。

於是,辛苦撐了二年,徐志立只得「認賠殺出」並先服兵役。不過他並沒有放棄大學之夢,反而將志願轉向當時方興未艾的資訊工程系。「只是在服役期間,準備資工系的轉學考都落榜了;只好等到退伍後『認命』地重考大學聯考。」

在準備考試期間,為了釋放壓力,徐志立特別喜歡翻閱財金雜誌當作休閒。「一開始只是看看投資理財的訊息,後來發現自己竟能從眾多資訊中觀察出它的脈動,甚至預測經濟趨勢。對於這門學問不但愈發喜愛,更時常花時間投入研究。」此時他終於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是別人擠破頭還進不去的化工、資工,而是當年還不甚熱門的「財務金融」。


只是,即使確定了自己的志向,但由於本身並非社會組考生,要憑大學聯考進入
財金系,實在不容易。徐志立幾經評估,還是決定按照原本計畫重考,待進入大
學後再以「轉系」的方式轉至財金系。

轉系 不可能的任務?

重考進入中正資工後,徐志立先試著摸索看看自己是否對資工領域有所興趣,卻發現對其相關課程真的沒有「感覺」。「雖然服兵役時因曾準備過轉學考,對資工的概論有些了解,所以成績還不錯。」但他深知這是「倒吃老本」,沒有興趣做後盾和支撐,這個優勢很快便會消失,因此他大一便開始修習商管共同課程,主動與財金系教授們討論轉系事宜。不過即使徐志立如此積極,卻仍必須通過財金系轉系得成績優異的嚴格條件!因此,就算資工的課程再怎麼艱澀、對它再怎麼沒興趣,徐志立仍硬著頭皮,拚到系上前三名的優異成績,才得以轉系成功。 「其實要轉財金系相當困難,除了得通過轉系考試,優異的大一成績更是必備條件。」但由於徐志立的志向堅定,不畏困難地達到所有的「要求」,也因此讓他成為那年財金系中唯一的轉系生。至此,他才終於進入了夢想中的學問殿堂──財金系。比起其他人,徐志立花了更多時間確定自己的目標,回顧這段經歷,他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莘莘學子們:「選校、選系,還不如選興趣!」  

財金,錢盡其用的學問

面臨轉財金所需的高標準,有些教授曾建議徐志立不如考慮經濟系,因為該系門檻較低,轉系較容易,但他卻仍堅定目標。為何對「財金」如此情有獨鍾,他說:「因為財金是個『管錢』的學問,我喜歡投資,蒐集理財資訊,然後下判斷。」

一般人對於商管類五花八門的科系名稱,時常是一頭霧水,徐志立向我們解釋其中的差異:「會計當然就是以記帳為主;經濟系偏重經濟理論;企管系除了『管錢』還要『管人』,得十項全能,各種商管知識都要有所涉獵才行。」那麼財金系的特色又為何呢?「基本上,財金有二個層面,一個是財務管理,另一個就是金融商品。財金系更是商管學院中,將期貨、債券等金融商品獨立成一門學問的科系,因此和其他商管科系十分不同。」

所以,如何在眾多財金資訊中理出頭緒並預測趨勢?如何善用每份金融商品的特性來做投資?這些都是財金人的「獨門祕技」,若能練好這內功心法,在職場中將深具優勢。比起當年,現在的財金系堪稱是商管學院中的「明星」。「財金系學生的就業範圍廣泛,舉凡銀行、保險、證券……甚至是一般公司的產業部門,都需要財務管理人才。」無論是個人或公司行號,處處都需要財金人來「管錢」,才能讓「錢」盡其用,得到最大的獲利。

快樂,是讓大家賺到錢

就讀財金系的過程中,徐志立表示他得到的不僅只有投資理財的學問。「對我來說,就讀財金系除了能獲得知識之外,還能『分享』知識。」大學時代,徐志立就十分熱衷閱讀課外的財經書報,並且試著實際操作,甚至和同學一起組成了「證券投資研習社」,不但常與同學們討論投資事宜,就連教授也會來問問他的「意見」。

「我喜歡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和別人分享,而且享受這個過程。當發現自己的研究讓別人找到值得投資的目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不同於一般投資客「只顧自己賺錢」的心態,徐志立喜歡的是「大家一起分享」的感覺,大大顛覆許多人對商業人士的想像,正因當中所產生的成就感,讓徐志立即使投入大量心力作研究,也甘之如飴。 「親友們都說我談論財金話題時,眼神會發亮。」徐志立微笑地如此說道。這話在筆者看來確實不假,因為光是談到他對財務管理學問的熱愛時,就已顯得神采飛揚。當初進入財金雖然曲折,但對徐志立來說,這無疑是打開了他人生中最璀璨的一扇窗。

因為改變,所以獲得

現任產業研究員的他,每天的工作除了拜訪公司、蒐集投資資訊外,更要閱讀大量書報並將相關投資理財的情報寫成報告,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向投資部門或投資人作說明。問他覺得這樣的工作內容是否適合自己?是否一出社會即確立了如此的工作目標?徐志立大方地向我們分享就業至今的工作經歷。

1996
年徐志立從中正財金系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債券型基金交易員」。「這個工作以操作債券型基金並進行固定收益商品買賣為主,對於累積總體經濟的研判能力很有幫助。」然而當時徐志立並未就此訂定往後的就業方向,不久金融業吹起一股整併風,其所屬公司被併購後,亦造成他職務上的調動,遂從原先的工作轉成「產業研究員」。

「這是二種不同的領域,我在初期轉任時適應得非常辛苦。」幸而徐志立努力地充實相關知識,對新職務才能逐漸上手。令他感到開心的是,他發現自己還挺適合產業研究這份工作。因此,徐志立雖鼓勵學子們以興趣為依歸,但也表示它並非一成不變:「雖然興趣是讀書、就業的一項重要指標,不過它也可能有所轉變,而我們不必害怕這樣的改變。因為當我們試著學習接觸不同的東西之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CFP──自我增值的轉捩點

除了「產業研究員」,徐志立現在還有另一個身分,那就是「CFP」課程講師。

所謂的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是理財規劃領域中最權威的認證,其道理就和律師、會計師都需有「牌」一樣,理財專員也需以證照的方式為其專業背書,更能保障投資人的權益。而與其他理財規劃考試不同:要考CFP之前,須先上完為時約二百四十小時的課程。

2005
年台灣首次舉辦這項證照考試,當時徐志立所屬公司也鼓勵員工參與這項認證。對他而言,公司主動提供機會雖是誘因,然而重點還是在自我增值與成長。「其實我會參加CFP的原因是為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投資理財本來就是我的興趣和專長,也有意往該方面發展,因此這個考試對我而言可說是勢在必行。」 CFP在國外已行之有年,舉凡從理財規劃概論到稅法,都是考試科目,範圍廣、難度高,就是CFP證照的特色。「CFP得先上課,再考試。因此在工作之餘,除了得利用週末時間上課,還需全心準備考試,這時只能犧牲跟家人的相處時間。」徐志立表示一開始家人對此頗有微詞,但後來也能漸漸體諒並給予支持。「我認為準備CFP是我人生的轉捩點,不但讓我的生涯規劃有了新方向,也因在CFP的課程中認識了不少人,豐富了自己的人脈。」

在為期一年的準備下,徐志立於2005年考取第一屆CFP認證執照。由於國內對CFP人才的需求相當急切,取得證照後,他便開始擔任各機構的CFP課程講師。談到這份講師的工作,他說:「當身為學生的時候,我們只求六十分,可是一旦為人師,就要讓自己追求一百分,否則如何面對台下學員們各種可能的問題質詢呢?」這就是徐志立的堅持。

金融業──辛苦多、誘惑多

在金融業界多年,徐志立也深深明白箇中的苦澀。

「其實每個行業都有它辛苦的一面,以產業研究員來說,它是一份需要長時間投入大量心血的工作。做產業研究有很多人以公司為家,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工時長、壓力大是這份工作的「致命傷」。除此之外,金融業因時常接觸以數百萬元為單位計算的資本額,一不小心便容易引發人性的黑暗面,徐志立就曾看過上司舞弊,以及同事入獄的憾事。「一旦違法,就很難在金融界裡立足,因此要小心為上。」

對此,徐志立介紹了一本堪稱「金融業現形記」的小說──《金錢遊戲》。「這本小說相當寫實,內容描述主人翁從名校畢業到求職,甚至跳槽的經驗,以及如何調整自己適應金融環境的變化等。」由於該書作者出身金融業,有不少故事都是親身經歷,因此對想了解該行業的人來說,可說是本不錯的書籍喔。

入門基本功 數字概念不可少

對於欲選擇財金系為志願的同學,徐志立建議:「想讀財金系,數學不能『太差』。若行有餘力,英文能力也要多提升。」由於財金相關工作均需閱讀大量的數據,因此對「數字」必須夠敏感。「每份報表的數據都有意義在裡頭,一定要能判讀到當中的變化。」徐志立認為除了對數字敏感外,閱讀書報雜誌更是必備的基本功,才能練就出判讀的「功力」。此外,由於這些資料報告來自於國外,常以英文呈現,所以平時最好多加強自身的外語能力,才能遊刃有餘。 

人生的BCG

面對未來,徐志立已相當清楚自己的定位與方向:「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當成一項商品來分析研究,就能了解自己的現況和未來可能的方向。如現在的產業研究工作是『金牛』──高收入、低成長;CFP講師的職業則是『明星』──高收入、高成長;而我未來計畫從事財富管理的工作,可歸為『問題兒童』──低收入、高成長。所以目前我可以用正職『金牛』的工作來穩定生活,以兼職『明星』的工作來刺激自己成長,並伺機跨入個人最有興趣的財富管理工作。」徐志立運用管理學中的「BCG矩陣」(註一)來定位自己的生涯規劃,不但由此找到目標,還能確立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讓方向更清晰明確。

從徐志立身上,可以看到屬於財金人對知識的熱情、對興趣的堅持,以及樂於分享的精神。金錢不一定帶來快樂,但徐志立的快樂可透過與別人分享投資獲得。金錢未必是人生的成就,可是快樂卻一定是人生最大的收獲,不是嗎?
   
註一:BCG矩陣原是根據「市場占有率」及「市場成長率」而劃分為四個象限。徐志立將「市場占有率」軸項轉為「收入」,「市場成長率」替換為「個人成長」,以解釋目前的工作狀況。


法律人的心聲

 法律人的心聲

[摘自大正資訊學習網]

 在你的印象中,律師是像 魔鬼代言人 的基努李維擁有過人的推理能力,即使案情如何棘手,都能說服陪審團,獲得勝訴?還是有如 軍官與魔鬼 的湯姆克魯斯充滿正義感,努力調查與蒐集資料,憑藉辯才無礙的技巧,讓凶手自曝犯罪事實而鋃鐺入獄?其實除上述這些能力,一位律師還需要更多的耐心與聆聽 ……

採訪報導 蘇偉銘

談及選填大學志願時,林幸慧表示一開始並未將法律系列入考量,「因為自己不喜歡背,所以很清楚知道不會讀外文、中文、歷史等科系。」因此她將課程活潑、就業市場龐大的商學院視為首要目標,但當時身邊親友提出不同意見,使她改變原有心意,轉而選擇法律系。主要原因在於就讀法律系較能提供家人與其在法律方面的保障,加上未與原本堅持不念的科系相衝突,一番考量下,林幸慧就此成為法律新鮮人。

「背」不等於「多分」

對林幸慧來說,法律系生活不若一般人認為的課業繁重、壓力極大。或許有人會問:法律條文成千上萬,不是都得背下來嗎?「其實有的老師會允許學生考試的時候攜帶小六法,因為能否妥善應用法條遠比背誦來得重要。」她指出即使有時不能帶書進入考場,不過由於平日上課老師會講授重要的法條,這些通常就是考試重點,即使無法一字不漏的記誦,但是法條大意總是清楚。因此在上課及共同筆記的溫習下,至少重點都不會有所疏漏。



法律系的用書主要是以中文撰寫,不像許多科系幾乎使用原文書,但這並不代表比較好讀,因為經常會出現此種狀況 ── 明明每個中文字都認得,湊在一起卻看不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剛開始接觸法條時,不容易理解立法的依據及道理何在,若是一般生活碰得到的民法問題還好,但是對於鮮少接觸的刑法複雜背景便難以了解。」因此,光是死記其實起不了多大作用,林幸慧認為讀好法律的關鍵在於理解,輔以對條文的熟悉度,往後面臨考試或執業時,才得以靈活運用各項條文解決種種法律問題。

律師工作面面觀

電視影集中的律師每每碰見棘手的案件,總能運用智慧突破困難,抽絲剝繭找到有利證據,尤其是法庭中雙方律師你來我往、激烈進行的攻防戰,著實讓人看得緊張冒汗。究竟實際情形如何呢? 「其實一般人認識的大多是美國訴訟制度,台灣的社會背景、法院生態都與其不同,所以若去參觀法院,一定可以發現真實的開庭狀況與電影有所差別。電影有其商業需求,所以會將法庭辯論的場面激化,雖然律師實際開庭時的確需振振有辭地強化自己的論點,或跟對造律師一來一往的進行攻防,但是看起來並沒有電影上那麼戲劇化。」如果想了解訴訟的實際情況,林幸慧表示可以親臨法院參觀。在台灣,除非是不公開的案件,否則只要未干擾法庭秩序,民眾都可以自由進出、入席旁聽。

證據不足最無奈

通常會進入法律程序的案件,代表雙方存有糾紛且無法藉由私下溝通和解,才會進行官司。林幸慧提到身為訴訟律師,受理的案件可能是當事人有犯罪嫌疑、或與他人產生糾紛等,無論是何種情況,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傾聽當事人的需求,幫助其解決問題。「處理案件最困難的一點在於,當事人的預期或想法與實際狀況有出入,所以不但要能清楚分析現況讓當事人了解,又得讓當事人能接受或認同案件的處理方式。」林幸慧強調律師之所以辛苦,有部分壓力來自當事人的期待,且有時因證據不足,即使自己知道當事人是無辜的或受到委屈,仍難逃敗訴的命運。

林幸慧以夫妻間的訴訟為例,先生到底有沒有每個禮拜固定給太太一萬元的現金花用,只有夫妻兩人知道;老婆是否每天辛苦煮三餐,從事洗衣、拖地等家務勞動,也只有夫妻兩人最清楚。但是當雙方交惡、對簿公堂之時,老公可能指控老婆每天都不煮飯,家事也沒做,對家庭毫無貢獻;妻子也可能當庭否認老公固定拿錢貼補家用的事實,這些情況都是不容易提出舉證的。畢竟有誰聽說過老公拿錢回家得找老婆開收據,或是太太做家事還需由先生檢查簽名呢。「即使你知道這是一個事實,狀子寫出來卻因沒有證據支持,所以可能無法說服法官。」林幸慧有些感嘆地表示。

全面分析給建議

在案件中,律師與當事人需有共同的努力目標與方向,訴訟過程方能順利進行。因此律師應向當事人分析案件狀況,當事人也應明白告知律師所有事實經過,簡言之,雙方必須具備一定的互信基礎。只是有時當事人會基於某些因素堅持己見而不採納律師之建議,讓彼此為了案子疲於奔命。林幸慧就曾遇過當事人,並不了解自身的法律處境,只為了出一口氣,便決定與對方在法院裡僵持不退讓。當時雙方律師及法官都認為,假使兩造各退一步,案子便能夠輕鬆解決。即使林幸慧勸告當事人,結案後不用再看到對方,更無需進出法院,生活可以過得輕鬆愉快,但可惜仍不被接受。「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所以無從得知他在精神上的痛苦,因此最好的作法是將所有利弊分析讓當事人知道,由他自己抉擇。」 突破挑戰,自我肯定

回想起剛開始執業的日子,林幸慧表示每次開庭前都很緊張,「擔心法條不熟而無法臨場反應,或是法官提問卻答不出來。」但是到了後來,她發現真正的壓力來源,其實是案件本身。包括證人的反應及證詞內容是否會對當事人不利、當事人是否坦承等。面對這些挑戰,林幸慧認為習慣以後,除了學會面對的方法,也從中得到不少人生經驗。

「要讓律師快樂很簡單,只需一個勝訴判決書即可。」林幸慧俏皮地說道。她表示這除了能給當事人一個交代以外,也代表法官相信自己的說法,這就是一種肯定。她覺得律師工作不僅帶來成就感,也因為時常進出法院,接觸許多不同的人生故事,使她更了解社會百態,在人情世故的處理上也因而更為完滿。

不可不知的加值技巧

經常面臨艱困挑戰的律師,除了運用專業法律知識及與當事人深度溝通之外,其實還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技巧 ──

精確掌握語言

有時候雙方的「用語」雖然相同,但背後所指涉的事物卻可能存在落差。林幸慧有一次與當事人溝通時,使用「開會」這個詞語,對方一再強調某議題並沒有開會,但卻又表示與公司同事曾一同在會議室中討論。林幸慧對此感到疑惑,後來才曉得當事人將沒有正式會議記錄的「開會」視為「討論」,而林幸慧認知中的「開會」並不一定要有會議記錄。「所以在與當事人溝通時,必須不厭其煩地確認對方的話,確保意思無誤。」

另一方面,有些案件會涉及不同行業的專業術語,律師不僅需要清楚這些術語的意思,還要能在法庭上解釋它,但解釋的內容又必須正確地讓涉案的相關專業人員也明白律師所指稱的事物為何,否則可能會出現律師當庭與證人雞同鴨講的情形。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幫當事人辯護,卻苦無證據時,適當的假設將有助於增加法官對己方有利的想法。」林幸慧指出當對造做出一個奇怪的行為,甚至想不出動機為何時,便可以提出適當程度的假設,誘導出許多狀況讓法官參考,期許案情對己方更為有利。 不斷進修,積累經驗

「大學四年不可能讀完所有法條,因此進入職場後仍須不斷進修。」尤其近年來立法院皆有修正或增加新的法條,所以針對不同的案件必須查詢相關部分是否有增修條文,才不致於在法庭上處於弱勢。「除了研讀法律專業書籍,經驗的累積也很重要。」林幸慧認為一般人的行為模式都很相近,所以類似案件處理經驗豐富以後,便能更快抓到問案重點。

具開放性格的法律系

「不同於外文系設有外語能力的門檻,或是就讀理工科系需有良好的數學基礎,我覺得法律系在招生方面非常開放,一般人都可以念。」林幸慧一語道破法律系因考試分數而給人高不可攀的印象,她表示目前國內有許多研究所開放給非法律系的人士就讀,獲得學位後也同樣可以參加國家考試。「像我認識一位律師,他並非法律系本科生,不過畢業後一邊工作一邊修習法律課程,後來亦順利考到律師執照。」林幸慧認為這位律師因為具備兩種專業能力,所以在工作方面相當吃香,一旦接手需要理工背景的案件時,便可比一般律師更快進入狀況。所以林幸慧也建議同學,假使志向不是很明確,千萬不要因為分數高而盲目選擇法律系,將來如果真有興趣,其實仍有機會可以成為律師。

除了國考,還有其他選擇

在一般大眾的認知裡,法律系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不外乎經由國家考試獲得證照,進而從事律師、檢察官及法官等工作,但由於考試難度高、壓力大,並非每個人都能順利考取。林幸慧指出,投入就業市場時法律人還有其他選擇,「目前的商業行為不若以往常以口頭約定的方式進行,現在許多交易都會配合訴諸於文字的書面契約,所以具法律效力的文件愈顯重要,而這些則需仰賴各公司的法務人員協助。」林幸慧表示切莫把未來局限在狹隘的範圍內,參加國家考試並非唯一的出路,像是許多銀行、科技公司招募的法務人員,通常只需法律相關科系畢業即可,並不一定要具備律師資格。

「假使在一般公司能做得很好,未來的發展性或許會比從事律師高出許多。」林幸慧表示律師的工作一般都是以件、以時計酬,在時間不多的情況下,每個人所能接洽的案子相當有限,而且工作環境鮮少跳脫律師事務所,因此可想而知執業生涯變化不大。反觀如果投身於一般公司行號,未來發展可是充滿各種想像,或許在因緣際會之下,成為高階管理人也不無可能。 

結語

常會聽到同學如此問:「假使未來我想就讀法律系,高中時期若參加辯論社藉以訓練邏輯能力、口才是否比較好呢?」林幸慧認為,雖然參加辯論社的幫助最顯而易見,但如果不喜歡也毋需勉強,反而應朝自己有興趣的方面發展。比如說參加社福團體 ── 因為有機會幫助他人,對於弱勢族群的心聲與立場較為了解,將來若接手相關案件時,便能很容易與當事人建立共識、溝通,並取得信任。「我的想法比較樂觀,不論做什麼都對以後有幫助!你永遠無法預知執業之後會遭遇什麼狀況,而生活經驗便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律師給人的印象向來是:精明幹練、雄辯不絕、反應迅速 …… 問及律師最需要何種能力,林幸慧的回答是「耐心」。如同她在訪談過程中給人的感覺,沉靜聆聽每一個問題,不厭其煩、鉅細靡遺地述說求學工作的歷程。相信未來林幸慧在面對接踵而來的案件時,也將繼續抱持服務的精神,確認當事人的需求,站在其角度思考,一同並肩說服法官!


財務金融系介紹

財務金融系介紹

 [摘自大正資訊學習]

隨著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成為世界主流趨勢,台灣經濟市場產生劇烈變化,不僅金融機構數量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成長,且國內企業也日漸重視本身的財務管理與經營風險的控管。這些經濟活動對金融業的發展十分重要,而財務金融學系正是造就這些專業人員的幕後推手。

採訪報導 蘇偉銘

研究與實務兼具的課程

「財金所學的理論非常契合現實需求,很多都會在實際職場中派上用場。」元智大學財務金融學系代理主任沈仰斌說道。




財務金融的研究主要是藉由資料蒐集、趨勢分析、預估未來整體經濟環境走勢等方式,在面對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之下,善加運用資金,做出最合適之決策,其中包含個人理財與投資規劃,以及公司企業資金之募集與運用。是故財經系課程設計以商業為主,著重商學基本理論,跨足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理財及衍生性金融商品等專業領域,以務實基礎的學術研究與實務運作為教學導向。

五大研究領域

、財務管理:「如果你是一個企業財務長,所關心的事情都屬於這個領域。」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賴健全的財務制度,如果決策不佳,不但無法發揮競爭力,甚至可能以倒閉收場。因此,身為公司的財務決策者,不僅必須熟知會計、金融商品評價、投資、營運資金規劃、報表分析等內容,更要懂得確實掌握企業資金的來源與流向,加以妥善運用。

、投資學:與財務管理最大的不同在於,投資學偏重投資基本面、技術面的分析。從這門學問中可以獲知各種投資工具之異同、資金分配比、投資時機、檢視績效、如何規避風險並創造高投資報酬率。

、金融機構:是以針對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的結構與管理進行探討,並深究金融商品的產生、價格、市場機制等。

、風險管理:目的並非消除風險,而是管理風險,最主要是依據可能發生的風險,分析其原因及所造成的損害,藉以杜絕風險發生、籌措預防措施,並制定處置方針。

、衍生性金融商品:即由傳統金融市場中的外匯、債券、股票、短期票券等衍生出來的商品。此為一種財務工具或契約,其價值是由買賣雙方根據標的物價值或其他指標來決定,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可分為選擇權、期貨及金融交換等三種。沈教授表示衍生性商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規避風險。以農產品期貨為例,種植小麥的農人因為擔心未來收成時的價格可能不如預期,所以採取事先找尋買主並簽約訂立價格的方式,以迴避風險。 講究投資的學問

經由上述內容,不難發現財務金融的研究相當注重資料分析與應用,因此資料庫的取得十分重要。「財金系相當依賴學校的支持,若資源充足,就能打造優質的教學環境。」沈教授點出各校財金系發展差異的原因。對此,元智大學可說是不遺餘力,每年斥資近四百萬採購國際級的財金資料庫及重量級的實驗室,而2000年到2004年的財金研究發表成果,更是十分優異。

財金資訊實驗室

在元智的財金資訊實驗室中,資料庫內容涵蓋全球各主要國家股票、債券、期貨之交易數據,以及財務報表、盈餘預測、併購、創投、初次上市櫃等相關資料。例如你可以從資料庫中得知IBM某一天的股價、財務報表,甚至是跨國企業高階主管的薪資報酬,從中觀察以預測未來走勢。「不管是要做研究,或是應用到實務操作,這些資料都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沈教授強調資料庫的重要性,而資料的完整與否,更足以左右一份研究成果的好壞。

資產管理實驗室

資產管理實驗室主要作為學生實際參與家庭或個人資產管理研討。如果想在五十歲之前存夠一千萬退休,那麼每個月要存多少錢呢?現在只要透過電腦整合投資者的保險、退休規劃及資產等理財目標,就能知道答案。例如輸入預計退休年分、退休後每年拿到多少錢、保險有多少等數據後,系統會主動蒐集世界各地主要的共同基金報酬率資料,計算出每年需多少存款、投資哪些基金,才能達成預計目標。這對研究個人理財非常有幫助,目前已有許多國內外金融單位均採用這套軟體幫客戶進行理財規劃。

財務計量實驗室  

如果身為上市公司的財務決策者,那麼就必須時常處理龐大的數據資料,而資料的存取與計算更須仰賴計量經濟學的專業知識,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分析工作。為了讓學生熟悉處理資金運算的方式,實驗室備有專業電腦,可以幫助探討數字的關係及影響,使判斷更準確。

證照在手 「錢」途無量

九十五年大學指考錄取率超過九成,假使同樣身為大學畢業生,要如何在競爭的職場中脫穎而出?根據104教育資訊網發布的「專業證照大調查」發現,81.7%的企業表示具備專業認證的求職者可優先取得面試機會;更有66%的企業認為擁有證照的員工績效相對較好;其中以金融與資訊業特別注重專業領域認證。而關於財金方面的兩個專業證照,分別是CFA(特許財務分析師)及CFP(理財規劃顧問)。 頂級實力的象徵──CFA

CFA
是一種從事證券經營、諮詢、分析、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管理的資格認證。目前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國際頂級財務分析證照之一,並被業界及投資人視為專業投資管理及財務分析能力的最佳保證。此外,CFA執照亦可直接轉換成美國證券從業人員執照及國內證券分析師執照。由於測驗難度高,所以自1963年開辦以來,全球僅有六萬多人取得資格。是以台灣業界有愈來愈多雇主將CFA證照列為高階主管升遷的必備資格之一,並願意以更高的薪資聘用CFA證照的持有者。

嚴謹、專業的代表──CFP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隨著個人理財觀念日漸普及,這句看似戲謔的玩笑話早已深植人心。但許多人都覺得理想的理財規劃專員難找,即使身處VIP的接待室,仍不知道對方提供的方案是否合適,亦或只是他人眼中的「大肥羊」。有鑑於此,美國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為落實保障投資人權益,設立嚴格、完善的認證制度,發展至今已逾三十年,目前在全球十八個國家同步推展,通過合格認證人數將近九萬人。CFP證照在國際間具有極高公信力,條件也十分嚴格,必須於核發的使用期限兩年後,重新通過審查才能繼續沿用,現今國內外沒有其他金融證照有此要求,因此對理財人員而言,可說是一項專業的證明。

儲備你的競爭力  

上述二張證照不僅考試範圍大、難度高,而且報名費昂貴,對於大學生或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說,要通過檢定並非易事。因此同學如果想以財金領域作為人生職志,沈教授建議可先提升競爭力,包括專業知識、外語能力及國際觀等三方面。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若未能持續加強專業能力,很快便會被潮流所淹沒,所以厚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即為首要之務。再者,由於研究或在業界服務時常需要分析、參考外國數據,因此也須擁有出色的外語能力。「如果想在國際間具有競爭力,英文好只是必備條件,並非充分條件。」此外,沈教授認為專業知識亦必須國際化,如元智財金系每學期至少開設六堂以英語教學的專業課程,包括風險管理、國際金融等學門,透過外籍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強化外語及國際觀的縱深。 

多元就業選擇

財金領域的人才需求相當全方位,不僅要「能動」,也要「能靜」。由於財金人員必須接觸公司、客戶,因此外向、表達能力佳是必備條件;但除此之外,面對大量的數據,也需耐著性子,冷靜分析。「其實很多時候,財金人也得坐在電腦前面看數字、打報告,並理性地做出判斷。」沈教授道出職場現況。  

實際上,由於受過財金專業訓練的學生兼具商學通識與金融專才,所以工作光譜廣泛,就業市場除了一般金融業(銀行、證券、保險等)、政府財經與經建部門之外,尚可擔任財經新聞工作人員、國際貿易人員、會計師、證券分析師、仲介經紀人、期貨經理人、專業管理經理人等。

給高中生的建議

對於有心想讀財金系的高中生,沈教授建議平時可閱讀《工商日報》、《經濟日報》,或是《天下》、《財訊》、《商業周刊》等專業財經雜誌。「如果你對這些沒有興趣,進入財金系後,一定會覺得更痛苦。」沈教授特別提醒同學切莫盲目追逐熱門校系,應該從高中開始針對自己的興趣,多方涉獵相關知識。 
 
另外,若欲透過甄選方式進入財金系的同學,沈教授提醒,書面資料的準備有幾個要點:首先是不能有錯別字,一有錯字容易予人不佳的印象;第二是多請教師長、學長姊如何完成一份有條理的備審資料;最後,內容切忌過於繁雜、冗長。「書面資料主要是讓評審委員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讀財金系、對人生又有什麼規劃。」由於大部分評審老師都是根據備審資料提出問題,所以有個小技巧是──希望面試教授問什麼問題,便在書面資料裡寫什麼!

結 語

雖然近年來適逢金融整併、雙卡風暴,導致金融市場略顯萎縮,但沈教授仍舊非常看好未來金融的發展,「台灣除了高科技成績亮眼,傳統產業也日漸回升,金融業理應跟著蓬勃發展,萎縮只是短期現象而已。」

隨著金融國際化之後,財金人才發揮的舞台不再局限於台灣,將能展望世界各國,擁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對於財務金融懷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從現在開始培養相關知識,未來投身其中,也許你就是創造下一個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