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 黃哲斌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是的,我借用了John Denver的經典老歌歌名,「Leaving on a Jet Plane」,我最近常哼唱這首歌。順帶一提,此曲於1966年發表時,原名為「Oh Babe I Hate To Go(喔,寶貝我不想走)」,好吧,兩者都能代表我的心境。
因為從昨天起,我離開了工作十六年又五個月的《中國時報》。
離開的原因很單純,不是跳槽、不是資遣,不是優離優退,而是「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
說來矛盾,兩年前,我調回報社擔任調查採訪室記者,期間沾了一群優秀同事的光,陸續參與「我的小革命」、「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名人家族故事」、「不景氣不低頭」等系列報導,兩任總編輯給予極大的尊重與空間,一方面,這差事是值得賣命的、這報社是值得賣命的。
另一方面,我越來越難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假裝沒看到,其他版面被「業配新聞」吞噬侵蝕的肥大事實,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價值低落的芭樂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
然後,它們像是外星來的異形,盤據了正常新聞版面,記者努力採訪的稿件被擠壓、被丟棄。記者與主管被賦予業績壓力,不得不厚著面皮向採訪對象討預算、要業配,否則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不配合報社政策」。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大學甄選個人申請下月開始第二階段指定甄試,很多系所要求資料審查,也有面試。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昨天在一場演講中指出,面試時奇裝異服、跟面試老師辯論是大忌。
張文亮也說,部分學生備審資料看起來一模一樣,相當制式,「看起來有人操刀」,面試老師很容易發現,也是大忌,會影響分數。他強調,個人資料不需精美,可以跟父母、老師等討論,但必須是自己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