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6

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

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       黃哲斌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是的,我借用了John Denver的經典老歌歌名,「Leaving on a Jet Plane」,我最近常哼唱這首歌。順帶一提,此曲於1966年發表時,原名為「Oh Babe I Hate To Go(喔,寶貝我不想走)」,好吧,兩者都能代表我的心境。


因為從昨天起,我離開了工作十六年又五個月的《中國時報》。


離開的原因很單純,不是跳槽、不是資遣,不是優離優退,而是「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


說來矛盾,兩年前,我調回報社擔任調查採訪室記者,期間沾了一群優秀同事的光,陸續參與「我的小革命」、「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名人家族故事」、「不景氣不低頭」等系列報導,兩任總編輯給予極大的尊重與空間,一方面,這差事是值得賣命的、這報社是值得賣命的。


另一方面,我越來越難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假裝沒看到,其他版面被「業配新聞」吞噬侵蝕的肥大事實,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價值低落的芭樂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


然後,它們像是外星來的異形,盤據了正常新聞版面,記者努力採訪的稿件被擠壓、被丟棄。記者與主管被賦予業績壓力,不得不厚著面皮向採訪對象討預算、要業配,否則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不配合報社政策」。

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

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朱淑娟/2009.5.4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05.html
正當全民陷入失業的焦慮時,五一勞動節前夕,翻開C報,斗大的標題寫著「王如玄:搶救失業大功臣」。雖然對媒體與政府合作「編業」早有心裡準備,但看到這麼露骨的標題,還是嚇了一跳。聽說寫這則編業的記者被同業取笑了一番。
我笑不出來,我很想哭。

當有權者變成真相的詮釋者
其他報的記者又有什麼資格笑C報記者?再打開U報,標題寫的是「短就、充電、王如玄:盡力救急」。媒體圈的人都心知肚明,這些都是「置入性行銷」,講白一點,就是某個政府單位「買」了這則新聞,而「賣」了這則新聞的媒體,叫記者寫了這則報導。當新聞存在買賣關係,要是你會怎麼寫?
然而讀者每天花10元買這份報紙,是真心相信這個媒體能給他們真相。如果他們知道,這個買賣關係花的還是他們的納稅錢,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新聞的買賣關係,已不單純只是買賣而已。

2011/03/20

推甄面試大忌:資料制式、亂辯論



推甄面試大忌:資料制式、亂辯論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大學甄選個人申請下月開始第二階段指定甄試,很多系所要求資料審查,也有面試。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昨天在一場演講中指出,面試時奇裝異服、跟面試老師辯論是大忌。
張文亮也說,部分學生備審資料看起來一模一樣,相當制式,「看起來有人操刀」,面試老師很容易發現,也是大忌,會影響分數。他強調,個人資料不需精美,可以跟父母、老師等討論,但必須是自己寫的。

2011/02/21

推甄志願怎填?自傳怎寫?

志願怎填?填3保險3冒險

2011/02/18【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大學學測下周一寄發考生成績單,考生收到後,接下來要準備甄選入學;今年甄選入學取消「學校推薦」,「個人申請」部分的可申請校系從5個增加至6個,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建議,考生要先找出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建議以「3個保險、3個冒險」的方式選填。

劉駿豪分析,今年個人申請科系數增加至6個,個人申請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建議考生提早準備,避免成績公布後措手不及。尤其得知學測級分成績後,緊接著要盡快開始篩選目標科系。

用剔除法 縮小選系範圍

台大醫學系6年級的汪書平建議,要高中生選出真正有興趣的科系確實很困難,所以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先剔除自己完全沒興趣的科系領域,採取刪去法縮小範圍,例如:一類組的學生對數學完全沒輒,就可先剔除會計、財務等科系。

填志願 要進可攻退可守

劉駿豪指出,建議考生「3保險、3冒險」,簡言之,根據自己的學測成績,並對照過去兩年的最低錄取分數,選出3個較有把握的科系,另外3個則是挑戰比自己成績還好一點的科系,讓自己的志願「進可攻、退可守」。

2011/02/16

洪蘭:有心念書,何須求神

洪蘭:有心念書,何須求神

【聯合報╱洪蘭】2011.02.14 02:51 am
初二回娘家,大家正在廚房忙時,突然門鈴響了,我去應門,一位老先生手上拎了一籃水果站在門口,看到我,稱呼我「洪小姐」。我吃了一驚,已經很久沒有人叫我洪小姐了。他從口袋掏出名片說:「民國五十一年時,我在城中區送掛號信,你教過我英文」。我思索著:民國五十一年,我才念高一,自己都泥菩薩過江,怎麼可能教他英文?他看我猶疑,又拿出一張他當年做郵差的老照片,我想起來了。

原來父親在辦刑事法雜誌,常有掛號信。掛號信要蓋章,進屋裡拿圖章時,母親會叫我們倒一杯水出去給郵差喝,因為當時沒有便利商店,無處買水。有一天,我左手拿圖章,右手拿冰水出去領掛號信時,這個郵差蓋完了章,靦腆的從汗水溼透的上衣口袋中取出一張小紙條,問我可不可以教他上面那個英文字怎麼念。我很驚訝,但是看他臉都紅了,很誠懇的樣子,就盡我的力念三遍給他聽,他很認真的跟著念三遍,一口氣喝乾水,鞠個躬,跨上腳踏車就走了。我進屋去跟母親講這件事,母親嘆息說:「可憐哪!想念書卻無書可讀」。

2011/02/13

陳超明談閱讀/讀法律文書 「不如讀好小說」

陳超明談閱讀/讀法律文書 「不如讀好小說」

2011/02/13【聯合報╱記者孫蓉華/台北報導】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昨天指出,大家都認為學生要加強閱讀,但老師卻未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與其去讀艱澀的法律文書,不如多讀幾本好小說。
陳超明昨天應聯經出版社邀請,在台北國際書展上以「閱讀即戰力」舉辦講座,他表示,今年大學學測國文作文,以大法官釋憲案要學生寫「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的議論文引發爭議;學者李家同也建議年輕人多讀判決書。

陳超明說,法律文書不易懂,要加強閱讀可以從讀好的小說入手,例如讀英文小說對文化學習有很大的助益,對語言學習幫助更大,因為好的英文小說用詞優美,令人難忘。加上有完整的敘述邏輯,可以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