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1

10 Lessons Jeremy Lin Can Teach Us - Forbes







Just Lin, Baby! 10 Lessons Jeremy Lin Can Teach Us Before We Go To Work Monday Morning

NEW YORK, NY - JANUARY 31:  Jeremy Lin #17 of ...
Image by Getty Images via @daylife
Lin-sanity has swept up the NBA over the last week. Now it seems like the phenomenon has gone worldwide.
Friday’s 38 point performance by Harvard grad Jeremy Lin for the New York Knicks against the LA Lakers was his greatest performance yet as a starter, since he burst on to the scene and propelled the team to 4 straight wins.
Lin now has over 200,000 followers on Twitter. He’s got over 800,000 on Weibo – including 200,000 new ones in the 24 hour period after beating the Lakers.
But there’s more to this story than basketball. This isn’t just a modern-day, real-life version of the Hoosiers movie. The Jeremy Lin story is incredibly popular because we can all see a little bit of ourselves in this man’s struggles and now successes.
What can all of us learn from this young man — and how can we apply these same lessons to our own lives when we go back to work on Monday morning?

2012/02/24

是你有問題,還是你的腦袋有問題?

是你有問題,還是你的腦袋有問題?

撰文者: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有一次做完簡報後,我問現場外國客戶有沒有問題,隨口說出:『Do you have problems?』看到老外臉上狐疑了一下,才會過意;這句話應該要問成:『Do you have questions?』。」

問別人「有沒有problem」,相當於問他,你腦袋有沒有問題啊!

很糗吧,這是一個學生告訴我的真實故事。英文裡有很多「差一點點」的字,在中文裡差別很大。以「問題」來說,上課提問的問題是question,出了麻煩的問題卻是problem。我今天遲到的「原因」是reason,但是這場意外的「原因」卻是cause。這些細微的差別,其實都藏在字的「血統」裡,我們一起來看幾對分道揚鏕的兄弟!

1、duty vs. responsibility→責任?

duty來自於due和debt,有「相欠」的意思。duty常牽扯到法律上的義務,像免稅店就是duty-free shop,保衛國家和繳交所得稅,也都是一國公民的duty。既然是必須做的事,一個人在工作上的職責,當然也就是他的duty。

responsibility則是指the ability to respond「能夠回應的能力」。這種「責任」,既不是義務也不是債務,而是自發性的。例如:照顧小孩是每位父母的「責任」,這裡最好是用responsibility,如果用duty,就變成一種被迫的例行公事,感受不到那種自發的親子間互動。

學英文 老派方法有時最管用

學英文 老派方法有時最管用

撰文者: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常有上班族抱怨:英文一邊學一邊忘。假如你也曾有這樣的困擾,換一種角度來看,把英文學習看成是「輸入」(input)和「輸出」(output)之間的對應關係,會有新的啟發。

先從「輸入」來看,輸入基本上是聽和讀,學英文,輸入的來源很多:Bloomberg(彭博社)文章、CNN新聞英語、英文電影,都是很好的「輸入」途徑。但人腦畢竟不是電腦,一邊不斷增加「輸入」時,一邊又同時有「記憶刪除機制」。人的記性好壞或許來自先天遺傳,但如果能掌握記憶的規律,就算記憶力一般的人,也能夠開啟英語學習記憶之門。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ermann Ebbinghaus,是發現人類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他說輸入的資訊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就會變成為「短期記憶」。若不經過及時的複習,短期記憶就會被遺忘;反之,短期記憶會變成長期記憶,在大腦中保留很長的時間。

心理學家的「記憶曲線」中,人的記憶的兩個遺忘高峰,一是接觸資訊後一分鐘,大部分短期記憶在這個時間內將被遺忘。二是接觸資訊後二十四小時,是大部分長期記憶的「鬼門關」。所以,要想保持長期記憶的秘訣就是:

1、1分鐘之後回想:不管你讀了什麼、聽了什麼,在完成輸入後一分鐘,立刻回想你剛剛讀的單字、文章,在你忘記之前複習它,並記住它。
2、24小時內複習:背了單字和句子後的隔天,認真複習一遍,讓大腦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提升英文說寫 慢慢來最快

提升英文說寫 慢慢來最快
撰文者: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英文真的是「慢慢學最快」,但一定要慢得有方法,才能夠以慢打快。但如果慢得沒有章法,只會把人耐心和信心耗盡。「慢」的關鍵就在兩個動詞:「Pause(暫停)」和「think(思考)」。
很多上班族經常感歎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不錯,但是「口語」太差。如果你也深有同感,不妨試一試「pause and think Method」,光調整閱讀,就能太幅提昇你的英文口語和寫作能力。每周選一篇比較口語化的文章,唸出聲來,依循以下的方法讀:
1. 暫停:在讀的過程中,只要遇到新鮮的,就暫停一下。新鮮的可能是一個新的單字、新的用法、陌生的文法結構、不熟字排列的順序。例如,你看到「He arrives at the office」,停下來想,為什麼是at不是in或to?為什麼是現在式,而不用過去式?有句子結構與中文不同的也要格外注意。
2. 思考造句:讀到句子裡有一個很管用的片語,問自己,會不會用這個片語造句?如果你不確定,重複唸幾遍這個句子,再造一個結構很相近的句子。這樣就能把這個片語轉換成你的「主動字」(active vocabulary)。
3. 培養感覺:必要的話,再查一查字典,把片語例句都讀一遍,讓自己對這個字有感覺。(This will help enrich your "feel" of the word.)
4. 儲存:記得是存在你的嘴巴,也就是你的speaking data base,而不是存在記憶,想講的時候,才能脫口而出。

2012/02/09

大學書面審查資料 先why再how、what

大學書面審查資料 先why再how、what


2012/02/0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大考中心13日將寄發大學學測成績,很多考生需要準備個人申請的書面審查資料,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簡菲莉建議學生內容只要把握先why再how及what即可,8日開學時就該拿草稿找老師討論,提早準備才更有把握。
有學生花錢製作精美的書審資料,簡菲莉說,「精美不重要」,希望學生不要花錢準備。「大學教授不要制式的東西,不要生產線產品」,重點是內容。
簡菲莉指出,書審資料最重要的是why,也就是考生要選某某科系的理由,以及大學為什麼要選你,因此接著要有how及what來支援,包括考生成績、條件及潛力,以及為了進這個科系要如何努力及如何準備等。

2011/12/19

漂鳥精神

漂鳥精神  文/楊南郡

不久以前,我陪一歸國華僑在台觀光,有一夜住宿一個青年活動中心。抵達時,正有總數約五百人的三個大專社在那兒露營,他們散在三片草坡上玩「大地遊戲」。我們穿過這些點鞭炮、滾皮球的嬉鬧人群,前往指定的宿舍。宿舍的左前方就是營地,整其栽植的樹幹間,一個個整齊排列的營帳,少許人正在利用營地現成的爐具燒菜煮飯,而懸掛在樹枝間的燈泡也適時亮了。

晚飯後,我們信步在活動中心範圍內閒逛,營火會也開始了,圍著熊熊營火,他們正在玩「帶動唱」……我們在營火外靜靜地看了好一會兒,我想這位僑領是有些童心為泯吧?不料他眉頭越皺越深,轉身回走時他沉重地問:「我們的大專學生,為什麼還在玩這種小學生幼稚園的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