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6

名人履歷表/朱學恆 築夢踏實


名人履歷表/朱學恆 築夢踏實
 2009/12/10

做每件事,都能累積成功資本…


電機系畢業卻放棄百萬年薪,從廣告公司最基層的公關做起;因為喜歡奇幻文學,在案牘上辛勤地翻譯《魔戒》三部曲,為自己賺進人生的第一桶金。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朱學恆堅持興趣,找到人生舞台。他表示,面對喜歡的工作,他總是主動爭取,「自己就是評斷夢想的尺度。一旦確定心中熱情,就勇往直前、不要猶豫,光明未來操之在手。」
一聲令下,人稱「宅神」的朱學恆,日前成功集結反抗軍,拍攝影片,為台灣美食豬血糕「平反」。他是許多年輕人的偶像。他笑說:「年長的父母,覺得我離經叛道,行為教壞大小朋友。」然而,他的獨特風格正是時下年輕人的典型,有些叛逆、對喜歡的事物與夢想充滿熱情、勇於實踐。

2009/12/02

倒數1個月,衝上第1志願

倒數1個月,衝上第1志願

距離指考還有一個月,
多了很多自己的時間,你會怎麼準備?
有人因為放假,連心也飛了;
有人卻把握住最重要的倒數時間,
K書大作戰,衝上第一志願。



文/盧昱瑩 圖/鍾士為
2008年5月 Cheers雜誌


陳怡婷
(政大法律,第1類組)

「最後一個月,主要是在培養自己的自信心,」以前20名成績考取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的陳怡婷說。
因為所有的書、參考資料在考前一個月之前,都應該要念過很多次,所以倒數一個月時,陳怡婷幾乎都在寫考古題,只有碰到自己的盲點時,會再拿書出來翻閱,增加記憶。
近10年的考古題,都被她拿來演練,從第1週到第4週,每2、3天就寫一份,「全部做下來,成績有逐漸變高,自己發現有效果,就會很有信心。」除此之外,她也會做大考中心在網站上公布的「預試試題」,有些題型會在指考中出現。

掌握產學潮流,填好志願表

掌握產學潮流,填好志願表

成績公布了,到底該選系還是選校?選填志願前又該注意哪些事?
要考慮的除了自身興趣,最新產學潮流變化也不容忽視,以下幾個原則不妨參考看看。


文/盧昱瑩 圖/王竹君
2008年5月 Cheers雜誌

要說選填志願是高中畢業生第一次面對的人生大事,並不為過。

選到了適合自己性向的科系,那麼大學4年不僅玩得開心,也讀得快樂;但若是選到不符合自身興趣的科系,到頭來也只有痛苦。尤其面對該選系還是選校的問題,更是不少學生的困惑。

對此,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輔導老師樊雪春認為,最根本的選擇標準還是看個人的性向。已經確定興趣的學生,就以選系為優先;若是不確定興趣者,就依照科系的性質來看。

「如果科系有取代性,就選校;科系有不可取代性,就選系不選校,」樊雪春指出,所謂有取代性的科系,包括中文、歷史等文史哲類,是通識類的學習;不可取代性的科系例如會計、法律、醫學等,偏向技能和專業的學習,「有對應證照的系所,企業比較不在意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因為證照可直接反映出個人的專業實力,是否畢業自名校反倒其次。

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e4199ea1e40119a7f1a1d119ee



2009/11/20

明年大考社會組163系 數學0分也能上

明年大考社會組163系 數學0分也能上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明年大考分發的校系、學群查詢系統已上網,多達163個社會組科系不採計數學,包括台大外文等41個外文相關系組,這對數學差的考生固然是一大福音;但部分學者認為,數學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外文系也應採計數學。

另一方面,明年有154個社會組科系只採計國、英、數乙(社會組數學)三科,包括台大經濟、財金、政大商學院等許多前段商管科系,對數學好的考生有利,想考這些科系,數學一定要加強,以免輸給跨考的自然組學生。
 

明年大考分發簡章已發售,大考分發委員會網站(http://www.uac.edu.tw)也已開放「校系分則」、「學群學類」兩種查詢系統,考生可查詢各科系採計科目,根據強弱科目及興趣的學群,鎖定對自己最有利的校系,全力準備。

為配合教育部減少考科的政策,明年度大考採計6科的校系減半為104系組,其中只有台大法律、台師大英語等15個社會組科系只採計國、英、數乙、史、地、公民等6科;扣掉公民,採計前5科的系組仍多達405個。

傳統社會組考生,被認為數學比較弱,往往因數乙考太差而錯失理想校系。不過,明年不採計數乙的科系多達163個,以外文、中文、歷史、哲學、傳播科系較多,對放棄數學的考生很有利。

最受矚目的是,包括台大外文、中央英語、中山外文等41個外文相關科系都不採計數乙,也幾乎都不設學測檢定門檻,即使學測、指考數學零分,照樣考得上。

政大英文系教授、外語學院前院長陳超明指出,數學訓練基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念外文系,讀到文學批評、方法論、語言學等科目,頭腦也要很清楚,所以政大英文系一直堅持採計數乙;此外,有基本的數理邏輯,也可跨領域輔修商管、資訊等第二專長,全方位發展。

不過,陳超明也表示,台灣的數學教育太過強調解題技巧、出題過於刁鑽,導致很多學生太早放棄數學,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因此就說數學對文科學生不重要、不採計,而是要改善數學教育及出題內容。



2009/10/07

真有必要去中國念書嗎?

真有必要去中國念書嗎?
作者:
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432期 2009/10


英國《泰晤士報》○八年的全球大學排名前十名,仍由美國與英國壟斷。而美國仍是各國留學生最愛。



但世界的學習版圖在改變。不論是歐洲或美國重要大學,都把「認識中國」列入學習地圖。不論將來是否到中國大陸發展,對中國大陸的了解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近來就思考要把兩岸的學習菜單納入課程思考,教務長唐傳義認為,如果下一代要進入到兩岸跨國企業扮演角色,就該在大學階段準備進入兩岸戰場的能力。

該到美國或歐洲,還是留在台灣讀大學和研究所?

除了瞄準全球大趨勢,個人興趣、學習環境、就業市場等考量也很重要。對十七、八歲的高中生或二十歲的大學生,怎麼樣的學習路徑最好?該在何時出國讀書,還有非得到中國大陸念書或實習嗎?以下是四位名人與過來人給家長與學生的建議:

台大副校長  湯明哲:國際化優先,大陸隨時可以去

亞洲是個重排名的社會,但其實選大學更重要的是領域、專業、學校環境。如果要到中國拿學歷,除非是好的學校,不然沒有什麼意思。

我認為學生的學習路徑一定是國際化優先,一定要把台灣問題國際化。

你問所有的台幹,如果到中國,半年就習慣了;學生寶貴的求學經驗不一定要在大陸,大陸隨時可去。
一位汽車經理調到大陸當協理,五年後很難回台灣卡位,因為台灣本身也還有人才,很可能就在大陸的台商或外商公司流來流去了,或是像台積電的主管成為「三五族」(週三、週五飛回台灣)。

現在我最擔心的是,這一代台灣學生只有焦慮但沒有衝勁了。

我希望即使未來想去大陸發展的學生,還是要以國際化為競爭策略,那邊的外資很多。從十八、十九歲就要以培養國際化能力為目標。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負責人  黃日燦:大陸經驗重要,但不是絕對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097

http://www.cw.com.tw/issue/chiwan/



十八歲的新選擇——教育大三通

十八歲的新選擇——教育大三通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432期 2009/10


他們不念台大、政大,而選擇跨海念北大、港大。即使台灣還不承認大陸學歷,已有超過兩成的台灣父母,願意讓孩子到大陸就學。今年開始,中國大陸也宣布直接採計台灣學測成績,大動作吸引台灣學生。中、港大學正積極搶攻台灣教育市場,爭奪最優秀的狀元學生,兩岸三地教育大匯流,台灣新一代該如何抉擇?「登陸」將會面對哪些挑戰?



九月中旬,柳樹在秋風中搖擺,譜出嘩啦啦的聲響。十八歲的何安琪剛與初唱驪歌的高中同學同時上了大學,只是,她求學的地點距離家鄉六百公里。

何安琪是用台灣學測進入大陸高校的第一位學生,她以全國排名約四千名、六六級分,捨台大,進入上海復旦大學臨床醫學系八年制博士班,加入中國每年六百萬新生的學習戰場。

學期剛過不到一個月,她的印象是:「數學教得很深,人很厲害」、「路上都是外國面孔」。她稚氣的語氣裡不願給自己太多藉口:「來這也好,讓我警惕一點!」

同一時間,來自彰化田尾、剛從台中一中畢業的十八歲大男孩黃憶農,以七十級分,進入香港城市大學,就讀全英語教學的電子商務系。

自小幫家人鋤田堆肥,黃憶農有著十八歲孩子少有的早熟。明明有實力進入台大機械系,但他選擇香港做人生的跳板。

何安琪、黃憶農的父親都不是台商,但他們都選擇提早把孩子送到中國或香港磨練。

黃憶農的父親黃瑞昌是業餘農夫,也是工研院家庭網路科技中心的經理,他非常鼓勵兒子到香港。「在彰化的國中小念書就差了北部學生一截,而台灣的大學奶水不足,資源愈來愈薄,也不夠國際觀,還不如到香港從大一開始補強語言,比去美國容易適應些。」

十八歲的學習路徑

田尾長大的黃瑞昌認為兒子在香港比在台灣,更有機會補強國際化學分。
改變學習路徑的不僅是台灣學生。

十九歲、耶魯大學三年級的台灣小留學生曹凱傑,儘管父母住在台北,但他申請參與北大/耶魯的交換生,繳的是耶魯上萬美元學費。

從小被父母刻意栽培送往美國的ABC,也轉一圈回到亞洲學習。「在耶魯有個中國熱,白人、華人都是,像我這樣的ABC也想認識中國,」曹凱傑說。他姐姐也剛從波士頓大學畢業,早他一年到上海,工作。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096

http://www.cw.com.tw/issue/chiwan/